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
B.委尸填满沟壑 舍去、丢弃 |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知道, |
D.噫!我固无恙祸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
翻译。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
[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②倘:倘或。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
B.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 |
C.方山完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
D.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
B.①![]() |
C.![]() |
D.①环堵萧然②予亦悄然而悲 |
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
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笞若也。” 窋既洗沐[休假]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趋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生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
B.间侍,自从其所谏参间:通“闲”,空暇 |
C.一遵萧何约束约束:限制,不超出范围 |
D.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事事:干事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饮之,醉而后去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何以忧天下乎 |
C.欲有所言,复饮之曹参代之,守而无失 |
D.乃请参游园中乃反取酒张坐饮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参“守而勿失萧何之法”的一项是()
①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 ②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③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④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
⑤ 参怒,而笞窋二百⑥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A.②④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就让他的儿子曹窋去劝说,希望曹参能多关心国事。 |
B.曹窋按照汉惠帝的嘱托去劝他父亲,结果曹参不但不听,还痛打了儿子一顿,认为他不懂治国的道理。 |
C.曹参担任汉相国,虽然整天喝酒,平庸无为,但因继承萧何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也得到百姓称赞。 |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
②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据记者了解,中国足球的“反赌工作”将进入破冰期。一条爆炸性消息在足球圈内不胫而走,沈阳一个涉嫌操纵国内联赛的赌球团伙被警方抓获。 |
B.目前化妆品市场的假冒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
C.二胡、筝、笛……很多熟悉的声音,飘荡在耳边,不绝如缕。它们穿越千古的声音特质,纯粹明净、悠远清扬。 |
D.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倡导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决 |
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秦士录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日:“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o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日:“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日:“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摔入o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褥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日:“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日:“能。”王日:“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齐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日:“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日:“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日:弼死未二十年天下犬乱中原教千里人影殆绝玄乌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鄙视 |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速:邀请 |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负:享有 |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游:交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
断句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 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