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洗手前后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该小组同学的讨论对话,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并回答:
甲: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乙:利用培养基,怎样证明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呢?
丙:将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接种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1)若以甲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那么你所做出的假设应是 。
(2)请你帮他们将下面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 A.培养 | B.接种 |
| C.观察 |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
(3)依据丙同学的叙述,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设计: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为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步: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①设计3号的目的是 ,它最适合与 号实验组合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
②科学地讲,3号是否可以作为1号实验的对照组 ,理由是
。
(4)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 (细菌、真菌)的菌落。
(5)请你预测实验的结果:
。
下表是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实验结果,请根据表格的资料和你的学习实践,分析回答问题:
| 瓶号 |
种子所处的环境 |
实验结果 |
| 1 |
不放水,置于温暖处 |
未萌发 |
| 2 |
放少量水,置于温暖处 |
萌发 |
| 3 |
放少量水,置于冰箱保鲜层 |
未萌发 |
| 4 |
放过量的水,使种子淹没于水,置于温暖处 |
未萌发 |
(1)本实验中,共构建了几对对照实验?___________。
(2)如果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氧气,应该选择______号瓶和______号瓶进行对照实验。
(3)从2号瓶和3号瓶的对照实验结果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
(4)从1号瓶和2号瓶的对照实验结果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该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王华想要验证植物生长是否需要无机盐。她将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观察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计本实验时提出的假设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土壤溶液和蒸馏水在物质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 花盆 |
菜豆 |
放置环境 |
温度 |
水 |
| 1号 |
100粒 |
光照 |
20℃ |
适量 |
| 2号 |
100粒 |
暗室 |
20℃ |
不适量 |
⑴此实验能否证明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______________。
⑵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应该修改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⑶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由______________供给。
⑷菜豆种子的胚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育成的,胚中的胚芽能发育成幼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学习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后,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三粒大豆种子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A、B、C三粒种子中,只有B种子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⑵要验证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还必须设计一个装置乙。若你手中只有一粒大豆种子,则种子应系在____________处(填“a”“b”或“c”)。乙装置起____________作用。
⑶甲图中C.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乙图中A.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
在A、B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两根相同的玻璃棒上各捆上3颗完整的大豆种子,并分别编号。将A烧杯放在温度适宜的恒温箱中,B烧杯放人4℃的冰箱中,数天后观察。
(1)在6颗种子中,你认为____________号种子能够萌发。如果该种子也没有萌发,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颗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方案中实际上包括三组对照实验,其中②与⑤对照组,主要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