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选自《翁敏华教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讲演》有删减)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
文章对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节”含有神圣的意味,不如中国传统节日形象生动 |
B.西方的“节”多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 |
C.中西方节日都有和谐人的身心的特点 |
D.西方派定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作为节日,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和我国的岁时节日都强调节物。 |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
答你认为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故乡?
答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而文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在过去一年继续升温,其中,寻找新的干细胞资源和比较基因组以及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在这些领域中,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令人瞩目。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发现了如何操纵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创造了一整套“基因敲除”小鼠方式,为人类攻克某些疾病提供了药物试验模型。他们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这一突破对21世纪的生物医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使生命科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他们因此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干细胞”这一概念于19世纪问世,自那时以来已得到科学家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干细胞分两类。一类是胚胎干细胞,是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胞,甚至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由此在药物开发、细胞治疗和组织器官替代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组织器官移植的新资源;另一类是成体干细胞,它是出生后遗留在机体各种组织器官内的干细胞。用自身的成体干细胞治疗自己的病,不危及自身或第三者的生命,不涉及法律限制和伦理道德范畴,同时也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成体干细胞是理想的医学临床治疗和研究的来源。
今年11月20日,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独立的科学小组同时宣布,他们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成了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技术有希望用于特定疾病(诸如糖尿病、癌症、阿兹海默症)的干细胞研究和治疗,并且避开了利用晶胚或卵母细胞获得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因为这些皮肤细胞都是取自自体,所以不会发生身体排异现象。这意味着将来心脏病患者可通过采集少量自身的肌肉细胞来修补心脏。帕金森病患者可通过采集自身脑细胞来修复大脑的功能。甚至可通过不同细胞的组合制造组织。这可以说是一项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对此科学家惊呼,医学革命的曙光已经来临,人类大规模制造人体组织器官的梦想,可能不久的将来会变为现实。12月6日,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从皮肤上获取的干细胞治愈了老鼠身上的镰状细胞血症。加拿大的科学家则利用老鼠自身皮肤干细胞治愈了鼠的脊髓损伤。这首次证明美、日科学家干细胞研究的突破可用于治疗目的。但是也应客观看到,这项研究离实际应用尚需时日。下列对“干细胞”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胚胎干细胞是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这种干细胞可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 |
B.胚胎干细胞可以成为器官移植的新资源,它在组织器官替代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
C.成体干细胞是遗留在机体各种组织器官内的干细胞,它可以用于治疗自身的疾病。 |
D.成体干细胞在治疗第三者的疾病时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也不会危及第三者的生命。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取自自体的人造成体干细胞将首先用于对糖尿病、心脏病、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等特殊疾病的治疗。 |
B.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大规模制造人体组织器官的梦想有可能成为现实。 |
C.科学家利用从皮肤上获取的干细胞治愈老鼠的镰状细胞血症和脊髓损伤的研究实验距离临床治疗已为期不远。 |
D.用自体皮肤细胞制成的人类胚胎干细胞比利用晶胚或卵母细胞获得的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更为有效。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解决好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胚胎干细胞在医学上良好的医疗前景将无法实现。 |
B.机体的每一个器官里都有成体干细胞,如果用某一器官里的成体干细胞来医治该器官的疾病,会有更好的效果。 |
C.虽然研究人员制造出了取自自体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但这一技术现在还不能用于人类病症的临床治疗。 |
D.在科学研究中,先以小鼠一类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这些小动物的基因和生理机能与人类有极近的相似性。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08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形象表现“山月曾是旧时友”的?请分条概述。
第⑥段中“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一句有什么含义?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疑似宜居星球
地球是宇宙中人类唯一能栖居的星球吗?这个困惑推动着天文学家不断望向宇宙深处。日前,科学家首次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搜寻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南欧天文台网站报道,这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长。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亮度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
“581c”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能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如果是个“冰球”,直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是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人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温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据悉,科学家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及地外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说,只有火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部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ESO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到了突破口。
(选自《大众日报》下面对“581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太阳系外围绕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行的行星。 |
B.科学家推测如果它是岩石行星的话,那么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 |
C.如果它是个大冰球的话,直径可能会超过地球的1.5倍。 |
D.科学家从行星形成的理论方面推测,“581c”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
对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疑似宜居星球。 |
B.这一发现会引发科学家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
C.“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 |
D.这一发现会使科学家把搜寻宇宙生命的目光由与太阳类似的星系转入到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上。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再等20——30年,科学家通过拍摄到的“581c”的光谱图片将能够发现“581c”上是否有水及生命。 |
B.目前,科学家发现只有火星还算符合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 |
C.科学家虽然推断“581c”上的温度、体积和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液态水,但是否有生命还不能确定。 |
D.“581c”的发现将有可能打破天文学家们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有生命这一理论。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专制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 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
13.物质生活的发达束缚了精神(思想)的自由。(自由舒卷的心灵让水泥与铁栅封住。)(“物质”“精神”方面各1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115115“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请分条陈述。(6分)
答: 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答:
14.因为:①专制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参照“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的文化意义,请另举出一位文化名人,阐述他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文化意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