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应选用_________(填序号,不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化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3)若用装置C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写一种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高猛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①写出实验室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实验室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填“甲”“乙”或“丙”)_________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化学实验室中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试液,现将其任意编号为A、B、C、D,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中部分现象如下表:
实验 |
A+B |
A+C |
B+C |
B+D |
现象 |
溶液变红 |
溶液变红 |
产生沉淀 |
产生气体 |
请回答:
(1)酚酞试液是 (填编号)。
(2)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所属的类型是 。
(3)写出D的一种用途: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的。
(2)要将t3℃时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填一种即可)。
(3)将t2℃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学习要让学生既能够“见微知著”,也能够“见著知微”。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如图为氯化钠形成的示意图。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
(1)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 ,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 决定的。
(3)化学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4)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 (填微粒符号)。
化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
请回答: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2)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 性。
(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 (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4)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
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能源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某实验室设计的利用水煤浆(由煤和水混合而成)制备氢气的生产工艺如图流程一所示。
[流程一]制备氢气。
(1)气化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Ⅰ.H2O+C CO+H2;Ⅱ.CO+H2O CO2+H2,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填“Ⅰ”或“Ⅱ”),反应Ⅱ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
(2)重整器的作用是 。重整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流程二]为充分利用流程一产生的高纯度二氧化碳,该实验室又设计了如图中流程二所示的两种工艺分别制备尿素和乙二醇。
(1)在高温高压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尿素属于化肥中的 肥,能使作物枝叶繁茂。
(2)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乙二醇(C2H6O2)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原料中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