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模拟石油深加工来合成CH2=CHCOOCH2CH3(丙烯酸乙酯) 等物质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结构简式为: ,
(2)CH2=CHCOOCH2CH3的含氧官能团 (填名称);
(3)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B+C→CH2=CHCOOCH2CH3: ,
丙烯→聚丙烯: ,
苯→硝基苯: ,
(4)目前制备酒精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
方法二:
①对方法一所涉及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
②对于方法二, M的结构简式为: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代号)
A、从绿色化学的角度看方法一的原子利用率100%
B、从原料的可再生性来说,方法二最好
C、方法二产物乙醇储藏的化学能来自于太阳能
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向炽热铁屑中通入氯化氢生产无水氯化亚铁。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是 。
(2)制取无水氯化亚铁的实验中,装置A用来制取 。尾气的成分是 。若仍用D的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存在的问题是 、 。
(3)若操作不当,制得的FeCl2会含有少量FeCl3,检验FeCl3常用的试剂是 。欲制得纯净的FeCl2,在实验操作中应先 ,再 。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反应中
和
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
(2)iii是ii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ii中造成的影响。
(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
向
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中
向
转化的原因:外加
使
降低,导致
的还原性弱于
,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滴加0.01
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
向
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I中,还原性:
>
;而实验II中,还原性:
>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
实验一制取氯酸钾和氯水
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2)若对调
和
装置的位置,(填"能"或"不能")提高
中氯酸钾的产率。
实验二氯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的探究
(3)在不同条件下
可将
氧化为
或
。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其中系列
实验的记录表如下(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①系列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②设计1号试管实验的作用是。
③若2号试管实验现象为"黄色溶液",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蓝色;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
,则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实验三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
(4)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下图装置,加热15.0
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
(5)根据下列资料,为该小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资料:i.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
ii.次氯酸或氯水可被
等物质还原成
。
无水氯化铝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氯化铝在水中形成具有净水作用的氢氧化铝胶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含有
、
等杂质)制取无水氯化铝的一种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已知:
物质 |
|
|
|
|
沸点/℃ |
57.6 |
180(升华) |
300(升华) |
1023 |
①步骤Ⅰ中焙烧使固体水分挥发、气孔数目增多,其作用是(只要求写出一种)。
②步骤Ⅱ中若不通入氯气和氧气,则反应生成相对原子质量比硅大的单质是。
③已知:
(
)+
(
)=
(
)+
(
)
="+1344.1
-1
(
)=
(
)+
(
)
="+1169.2
-1
由
、
和
反应生成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④步骤Ⅲ经冷却至室温后,气体用足量的
冷溶液吸收,生成的盐主要有3种,其化学式分别为。
⑤结合流程及相关数据分析,步骤V中加入铝粉的目的是。
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
气体通入0.1
的
溶液中,得到了
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
,该小组突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
(1)验证假设一
该小组涉及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1:在盛有不含
的25
0.1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气体 |
假设一成立 |
|
实验2:在盛有不含
的25
0.1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气体 |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
随通入
积的变化曲线入下图
实验1中溶液
变小的原因是;
时,实验2中溶液
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验证假设二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通入足量的 和 ,氧化相同的 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映后两溶液的 前者(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