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 “增”,增加) |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
B.辍耕之垄上 |
C.孔子云:“何陋之有?” |
D.醉翁之意不在酒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
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③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②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常为名大夫。世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常为名大夫:多人成为齐国著名的大夫。多:这里有称赞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 恒过
②而后 作
③鲍叔终善 遇之
④ 及小白立为桓公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吕子》日:"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喑 ①;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 ②之,可谓善学者矣。" 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我。
【注释】①喑(yīn):哑,不能说话。②败:败坏,荒废。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 闻 |
鸡犬相 闻 |
B.皆 若空游无所依 |
其闻则不 若盲 |
C.非能 益 之也 |
益慕圣贤 之道 |
D.可 谓善学者矣 |
太守 谓谁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此说甚美,而罕为学者所称,故书以自戒。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中的宋濂在学习上克服了哪些困难。
(4)【乙】文中作者用" "(用原文语句)阿释了"善学"的观点,【甲】文中的宋濂是另一种"善学",他的"善学"表现在 。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 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④,此子房 ⑤教之也。 当淮阴 ⑥ 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 其谁全之 ?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有 过人之节 |
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匹夫 见辱 |
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三峡》) |
C.而其志甚 远也 |
亲贤臣, 远小人 (《出师表》) |
D.而轻用 其锋 |
既出,得 其船 (《桃花源记》)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 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①.谢镇西②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 ④ 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运租:载运租米。②谢镇西:即谢尚,东晋人。③估客:指商贩。④委曲:详细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无以 致书以观 。
②弗之 怠
③叹美不能 已
④因此相 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3)阅读两段文字后,请你说说宋濂和袁虎有哪些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