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傅说 于版筑之间 /今亡亦死, 大计亦死 B. 其筋骨 /无案牍之
C. 益其所不能 / 荡胸生 D. 百里奚举于 / 愿为 鞍马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 心志 / 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 后喻 / 人不知 不愠
D. 管夷吾举 士/是故所欲有甚 生者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

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

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手?”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部。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之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特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屈致:(让他)屈意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臣相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B.亮每患粮不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D.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②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值胡贼攻郡

  

②友人语巨伯曰

  

③不忍委之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润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人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黄发垂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尝采药至衡山  

④深入忘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