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选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 |
果得于数里外 |
B.又西岩之半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C.路人过者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D.溪谷洗然 |
吴广以为然 |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
真相 |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
① |
志公身体的形状 |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
② |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班委推荐你与小舟组队参加学校“学经典古文,悟文人情怀”阅读素养展示活动。以下是阅读材料之一,请你认真阅读,与小舟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跋傅给事帖①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②王室,虽丑裔③方张,视之蔑如④也,卒能使虏消沮⑤退缩,自遣行人请盟。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⑥,非复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作者 南宋 陆游)
【注释】①傅给(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辅佐拥护。③丑裔:对金人的蔑称。④蔑如:浅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败。⑥和戎:这里是对敌屈服的意思。
任务一: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 ②卒 ③会 ④复
任务二: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①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
②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任务三:小舟有个疑问: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和《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类似,两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你结合作品为他解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全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成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②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③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①②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①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②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文言文阅读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④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②【易】A.正未易得 |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