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元贞间为古田尉。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 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 ,其家歼焉。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 旧都

所恶有甚 死者

B.忠 属也

听夫志

C.元贞间 古田尉

不足 外人道也

D.帅府嘉 忠勇

稍稍宾客

(2)解释加点词。

定中原   ②小大之   ③可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

(4)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之不以其道()
(3)许焉()(4)汪汪之声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真无马邪?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张 元 怪 之 随 犬 出 门 见 叔 父 几 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以金钗②人皆其精练
用矛乘隙也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每句标出一处)
①远 近皆 服 其 能②遂 曳 矛 而 斗
翻译下列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甲文中的喻皓和乙文中的弓手的共同点是,根据乙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往来忽(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百许头()怀民亦未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阅读文言文《治国犹栽树》,回答下列问题。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太宗侍臣曰欲清净
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节奏。(停顿一处)
①故 夙 夜 孜 孜②往 昔 初 平 京 师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之不以其道()
(3)许焉()(4)汪汪之声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