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在西藏寺院、宫殿、经堂里,无处不悬挂唐嘎,作为一门艺术,唐嘎在宗教界美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唐嘎是一种轴画,是我国藏族地区独有的一种彩画,大都绘于布面,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融历史、知识、趣味、宗教、民风民俗于一炉,展示了藏族社会的变迁、人民的才智和艺术的追求。
唐嘎,最小的只有7厘米,最长的有几十米,用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方法制作,构图严谨,笔力精细,细腻饱满,风格华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绘声绘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画法上,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及头、胸、腰、腿等各部位比例均有严格要求,在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线条粗细一致,刚柔相济,运笔讲究顿挫变化,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则圆润流畅,形象逼真,传神动人。
唐嘎艺术经过藏族画师千百年来的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藏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绘画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了不同流派,其中以“门当”派和“青孜”派最为著名。“门当”派严谨庄重,功底颇深,其代表作多见于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等寺院;“青孜”派的风格奔放活泼,想象丰富。多见于白居寺、夏鲁寺、托林寺等寺院。
西藏最珍贵的唐嘎珍藏在山南的昌珠寺,这幅唐嘎用两万九千多颗珍珠镶嵌而成,主像是观音菩萨,珍珠唐嘎银光闪闪,灿烂辉煌。西藏最大的唐嘎珍藏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共九幅,布达拉宫专门建造了一栋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珍藏这些唐嘎,保存完好,织锦亮丽如新,佛像容颜清晰,均为珍贵的国宝。
1995年8月,布达拉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展佛活动,从布达拉宫极顶挂下来两幅巨大的唐嘎,一幅主像绘的是“三世佛”,另一幅主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头部和身体全罩在彩光之中,神情安详,慈眉善目,和颜悦色,静若止水,飞扬着普照天下的气势。“三世佛”面呈红色,“释迦牟尼佛”面呈白色。在唐嘎中,白色象征吉祥和平,红色象征权力,两种色彩都表示功德无量,普度众生。围绕佛像,上下左右有许许多多小佛像和蓝天、白云,飘飘若仙,神态自然,吸引来五湖四海的游人和四面八方的朝佛群众……
西藏有世界上最大的唐嘎,叫“至贵殊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3月3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开光,这幅唐嘎高45米,宽32米,重3吨,为世界之最。制作历经1年零3个月,耗资2千万元,由佛像绘画大师扎西次仁设计,领衔裁剪缝制的是多吉,经过7道复杂的手工工序完成,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幅唐嘎的画面塑造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创始人,是没有教派门户之见的大荟萃。
(选自《华夏文化》2010年第1期,有删改)下列对“唐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嘎是一种绘画艺术,多悬挂于西藏的寺院、宫殿、经堂上,因画面全部描绘藏传佛教佛像,在宗教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
B.唐嘎在绘画的方法上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用工笔、白描手法等,人物比例严格,用色强对比,线条粗细有致。 |
C.唐嘎是一种轴画,大多绘于布面上,大小不一,绘制方法多样,可以用刺绣、织锦、缂丝、贴花等,讲究色彩、动静结合,形象生动。 |
D.唐嘎分为“门当”“青孜”两个门派,其中“门当”的绘画风格以严谨庄重著称,而“青孜”则以活泼奔放闻名。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唐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被誉为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展示了藏族社会的变迁,人民对艺术的追求。 |
B.西藏最珍贵的唐嘎珍藏在昌珠寺中,这幅唐嘎的主像观音菩萨像就用了两万九千多颗珍珠,是国宝级的画卷。 |
C.在唐嘎中,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着权力,白色象征着和平,这两种色彩都表示功德无量,普度众生的意思。 |
D.世界上最大的唐嘎描绘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创始人,是由扎西次仁设计,多吉领衔裁剪、缝制,制作过程繁杂,工作量很大。 |
下列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嘎现在还是一种在藏传佛教中十分活跃的艺术,它记录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
B.唐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创新,有着区别于其他绘画门类的独特风格。 |
C.唐嘎在绘画佛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定,比如人像的比例、服饰的颜色、面部的表情等。 |
D.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唐嘎,作为朝佛群众观赏、朝拜的内容,传承着藏传佛教的文化传统。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黎 明 的 眼 睛
端木蕻良
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⑵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⑶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⑷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⑹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⑻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⑼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⑽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⑾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
⑿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⒀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⒁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⒂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⒃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文中写了爱斯基摩人的冰房、鄂伦春人的“神仙柱”、山顶洞人的“半截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什么?
(1)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2)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
2.在今天,作者把窗子比作“文明的眼睛”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
3.请根据第⑽、⑾两段的意蕴,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窗子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但作者超越习惯的思维,把窗子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变习见为新知,产生了新鲜、独特的魅力。 |
B.文章的思路清晰。全文以昨天、今天这一条时光之线索,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
C.本文首尾呼应,照应巧妙。开头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实中有虚,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
D.本文以逻辑思维为纲,以形象化的画面为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篇蕴含哲理性的议论性散文。 |
E.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的暖和,树上也不见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叶之间,也许某个地方略见稀疏,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盎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他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件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时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
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还没有飞走,但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
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要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
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改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我们今天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第一段说我们“兴味盎然”,根据文意,说说“兴味盎然”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回答:
1.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第三段又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2.第三段中加点的几个“但”字有什么作用?
3.第五段说“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1)“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它“何其荒诞”?
答:(1)这种想法指的是。
(2)因为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收之后农村的迷人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一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
B.第二段中“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一句,以“桃色眼镜”为喻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贬抑之情。 |
C.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逝去的青春的无限眷恋,又有因进入成年期思想日益成熟而欢喜之情。 |
D.本文以“草莓”为题,“草莓”在文中既有过渡的作用,又比喻了人生的青春妙龄时光。 |
E. 本文语言优美而又含蓄,许多语句化实为虚,含义深刻,韵味悠长,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岩洞绿瀑
丁芒
即使是晴天,来到索溪峪,也中觉得四周雨雾蒙蒙。百丈峡固然是一道邃然深秀的绿色甬道,阳光只在四周峰顶上转游,滑落不下来。光的影子于是更加飘荡不定,还被草木喷射的浓绿所沾染,变成寂然无声的悬浮物,在人们眼前游弋,轻轻触触脸颊、手背,沁凉沁凉的,直透进你心里。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瀑布各有个性,雁荡的大龙湫如雷电奔注,大声堂堂;黄果树瀑布如倾天河,汪洋恣肆;黄山人字瀑却如野老参禅,妙语淙淙;而索溪峪的王岩瀑,就像三五女郎在唾珠嗽玉。由此是证,瀑布,是山的舌头,娴静优雅的索溪峪,它的王岩瀑,自然是轻声曼语的。
从远处走来,自有一种魅力,使你屏息静听唯恐脚步鲁莽,把一潭碎玉惊散。悄悄凝固了似的绿雾,探头四望。虽然一时还找不到那倩影,而微风飒沓,树叶轻颤,总不免遐想联翩。就这样,按着心,蹑手蹑脚,逐渐走近它,像走近一尊呼吸着的维纳斯雕像。
即使心里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是不觉被它的冷艳所惊绝,王岩洞瀑布真是一个东方的维纳斯,它用透明的绿玉雕刻而成,半躺在山崖上,双眸微闭,仿佛有点醉意。那轻拢着身躯的蝉翼明纱,飘飘曳曳,那手臂和颈间的璎珞,累累垂垂,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大概从没有风来骚动,没有光来惊扰,王岩洞瀑布养在索溪峪的深闺,气度果然涵蕴得动人心魄。
我和其他游人,都呆立在潭边,仰面承接那琉璃般透明,倾身奔来的美。常有迸飞的玉屑,带着冷然的声响,芳香的气息,沁入我的耳目。
这时,四面峰峦夹着蓬松的肥沃的绿,一齐向我围拢过来,恍惚之间都成了绿瀑,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索溪峪的浓绿,就这样通过王岩洞的瀑布,沉入了我的心底。
1.第一段末说“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它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对下文写王岩瀑所起的作用是
2.第二段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了各个瀑布的“个性”,请据此自己用简洁的词语分别直接概括各个瀑布的特点。(每个不超过四字)
(1)雁荡山的大龙湫:(2)黄果树瀑布:
(3)黄山人字瀑:(4)索溪峪王岩瀑:
3.第四段把王岩瀑比喻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中把流溅的瀑流比为和。而最后作者说:“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浓绿……沉入了我的心底。”那么,作者心中的“绿潭”装的是什么?或者说“沉入了我的心底”的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七个自然段,每段都突出景物“绿”的特点,格调雅健雄豪。 |
B.作者切入角度小,只选取索溪峪中的一个景观,集中笔力描写王岩洞绿瀑,这就从布局谋篇上为本文的短小精悍作了保证。 |
C.文中作者用大龙湫瀑布、黄果树瀑布、黄山人字瀑做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绿瀑鹤立鸡群,高出一等。 |
D.作者在第三、四段写景状物时,由远及近逐层描写王岩洞绿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迷人景观。 |
E.作者记叙游踪和眼前景物,通过描述、渲染、烘托、升华,抒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达到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座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者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所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说的,在哲学、伦理、逻辑学、数学、美术、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亚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类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沉思的眼神,其它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作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第二自然段划线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2.根据全文来看,为什么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的坐标”?
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作者认为这个“差距”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古代希腊对“双重健康”的追求。 |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时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几句,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两方面的提倡。 |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
E.文中作者写到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的完美结合,才是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是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到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揣摩开头一段中划线的语句。
(1)“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
(2)“我不敢说生命像什么”,其实,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回答,生命是
2.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语句,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作者说“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1)这是为什么?(2)联系全文,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快乐”?(不少于三方面,3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谈”与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谈”一样,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某一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
B.文中的2、4两段,虽然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目的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C.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拚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D.第四段中的“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
E.本文立意高远,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