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在西藏寺院、宫殿、经堂里,无处不悬挂唐嘎,作为一门艺术,唐嘎在宗教界美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唐嘎是一种轴画,是我国藏族地区独有的一种彩画,大都绘于布面,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融历史、知识、趣味、宗教、民风民俗于一炉,展示了藏族社会的变迁、人民的才智和艺术的追求。
唐嘎,最小的只有7厘米,最长的有几十米,用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方法制作,构图严谨,笔力精细,细腻饱满,风格华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绘声绘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画法上,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及头、胸、腰、腿等各部位比例均有严格要求,在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线条粗细一致,刚柔相济,运笔讲究顿挫变化,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则圆润流畅,形象逼真,传神动人。
唐嘎艺术经过藏族画师千百年来的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藏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绘画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了不同流派,其中以“门当”派和“青孜”派最为著名。“门当”派严谨庄重,功底颇深,其代表作多见于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等寺院;“青孜”派的风格奔放活泼,想象丰富。多见于白居寺、夏鲁寺、托林寺等寺院。
西藏最珍贵的唐嘎珍藏在山南的昌珠寺,这幅唐嘎用两万九千多颗珍珠镶嵌而成,主像是观音菩萨,珍珠唐嘎银光闪闪,灿烂辉煌。西藏最大的唐嘎珍藏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共九幅,布达拉宫专门建造了一栋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珍藏这些唐嘎,保存完好,织锦亮丽如新,佛像容颜清晰,均为珍贵的国宝。
1995年8月,布达拉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展佛活动,从布达拉宫极顶挂下来两幅巨大的唐嘎,一幅主像绘的是“三世佛”,另一幅主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头部和身体全罩在彩光之中,神情安详,慈眉善目,和颜悦色,静若止水,飞扬着普照天下的气势。“三世佛”面呈红色,“释迦牟尼佛”面呈白色。在唐嘎中,白色象征吉祥和平,红色象征权力,两种色彩都表示功德无量,普度众生。围绕佛像,上下左右有许许多多小佛像和蓝天、白云,飘飘若仙,神态自然,吸引来五湖四海的游人和四面八方的朝佛群众……
西藏有世界上最大的唐嘎,叫“至贵殊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3月3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开光,这幅唐嘎高45米,宽32米,重3吨,为世界之最。制作历经1年零3个月,耗资2千万元,由佛像绘画大师扎西次仁设计,领衔裁剪缝制的是多吉,经过7道复杂的手工工序完成,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幅唐嘎的画面塑造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创始人,是没有教派门户之见的大荟萃。
(选自《华夏文化》2010年第1期,有删改)下列对“唐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嘎是一种绘画艺术,多悬挂于西藏的寺院、宫殿、经堂上,因画面全部描绘藏传佛教佛像,在宗教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
B.唐嘎在绘画的方法上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用工笔、白描手法等,人物比例严格,用色强对比,线条粗细有致。 |
C.唐嘎是一种轴画,大多绘于布面上,大小不一,绘制方法多样,可以用刺绣、织锦、缂丝、贴花等,讲究色彩、动静结合,形象生动。 |
D.唐嘎分为“门当”“青孜”两个门派,其中“门当”的绘画风格以严谨庄重著称,而“青孜”则以活泼奔放闻名。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唐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被誉为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展示了藏族社会的变迁,人民对艺术的追求。 |
B.西藏最珍贵的唐嘎珍藏在昌珠寺中,这幅唐嘎的主像观音菩萨像就用了两万九千多颗珍珠,是国宝级的画卷。 |
C.在唐嘎中,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着权力,白色象征着和平,这两种色彩都表示功德无量,普度众生的意思。 |
D.世界上最大的唐嘎描绘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创始人,是由扎西次仁设计,多吉领衔裁剪、缝制,制作过程繁杂,工作量很大。 |
下列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嘎现在还是一种在藏传佛教中十分活跃的艺术,它记录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
B.唐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创新,有着区别于其他绘画门类的独特风格。 |
C.唐嘎在绘画佛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定,比如人像的比例、服饰的颜色、面部的表情等。 |
D.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唐嘎,作为朝佛群众观赏、朝拜的内容,传承着藏传佛教的文化传统。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笔直的烟
秦巴子
不刮风的时候,烟囱里冒出的烟就是直的。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那烟就像是画在宣纸上的一棵树,看见每家的屋顶都栽上这么一棵树,其实是很好玩的。黄昏里偶尔也会起风,那“树”就悠悠地摆动起来,袅若杨柳的样子。
“你看见我家的烟直了,就到林子里等我。”
这是女孩给男孩定下的约会的信号。
于是男孩和女孩在林子里见面。先说些村子里的闲话,接着颤颤地说些情话,然后就没有话了。其实还有一段沉默的时间四目相对,用眼睛说话。
女孩说:“该回去了。”于是女孩先走,男孩要等她走得远了,再绕一个很大的弯,从另一条路上回去。所以每次女孩走了以后,男孩都有一段时间用来回味残留的感觉,这时的男孩就会轻声地哼唱一段曲子,感叹生活的美好。
其实男孩和女孩两家只是遥遥相对,隔得并不很远,开了门就可以互相望见,只须招招手儿,根本用不着拿烟的曲直来约会。但女孩提出的时候,男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很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所以男孩每天下午都要很用心地看看有没有风,烟是不是直了。
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一次男孩去了,女孩却没来,心里便觉得怪怪的。
男孩在林子里转悠。他觉得有风的时候林子里更爽,他想,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她。他还想,不如就改成有风的时候见面。但他随即就有了一个担心,担心女孩不会答应。因为这里有风的日子比无风的日子多得多,正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对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
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男孩问女孩:上次为什么没来?
女孩说:那天刮的东风,你家的烟直往西倒呢。
男孩说:我明明看见你家的烟是直的,就像旗杆。
女孩说:你家刮风了,我家没刮。
于是都笑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到了刮风的日子,烟就会慢慢地飘散开来。所以整个春天里男孩总是很失望地望着女孩家的烟囱。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烟终于直了。男孩看看女孩家的烟囱,又看看自己家的烟囱,急切地向林子里奔去。
女孩已经在那里了。
女孩说:我想了一个春天了,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如就取消这个约定吧。
男孩问:那用啥办法呢?
女孩说:我下次告诉你。
女孩坐在树根上自说自话:能到城里去看看多好,咱们这里太单调了,连烟都不知道变个样子,太没意思。
男孩说: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复杂,我觉得咱这老林子挺好,我喜欢烟像电线杆似的支棱着。
女孩望着远处的村子,望着房顶上冒出的烟。男孩望着女孩,都不说话。
女孩说:我该回去了。
男孩眼巴巴地望她:下次怎么见面呢?
女孩也望着男孩:下次告诉你。男孩还要在林子里转悠一阵,回味残留的感觉。但这一次他没有哼什么曲子。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但整个夏天里,每当烟直了的时候,男孩还是固执地走到林子里来,在绝望中,寻找一点点可能和希望。
秋天的时候,男孩在他们常倚靠的那棵树上找到了一张字条,是女孩留下的。字条上说:我很好,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有删减)小说以“笔直的烟”为题,请简要分析它的内涵。
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
②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男孩的情绪变化过程
“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全文多次出现,这样的安排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我们会注意作者,但读地图,我们不问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一个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无名好人,我们只面对同样是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好图。其实,每张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等。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伍德称这是“人文内容的自然化”。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一的准确关系时,莫门尼亚提醒我们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并提醒我们在地图中寻找“被压抑的经验”与“意识形态性扭曲”。
中国古代地图种类多样,各有侧重,求准确的方面也各自不同。一般来说,大抵有形势图与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就已经大致区分了这两大类地图,它们的用处有别。“天下之图”属于形势图,即所谓“九州之图”、“天下大图”之类。“形势图”只要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声教所及”、“舟车所至”、“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南宋黄裳曾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目的就是使宋宁宗披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形势图的法统立场,常常不承认“蛮夷”一时占据“中国”的实际性,对它们视而不见,在图上不予表现。故南宋《地理图》不画女真“贼区”的建制,在金人占据并更名为南京的开封仍标“东京开封府”。这种保持正统的传统做法,被俞樾修《上海县志》时沿用,故县志附图对于“西夷”占据的“洋场”视而不见。“土地之图”一类则趋于实用,绘时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尚书》所记“洛邑图”、荆轲所献《督亢图》、萧何在秦宫所收图等均属此类,用途是“地讼,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
地图编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由地图而地理,我们同样联想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是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发展的,可称其为“王朝地理学”。为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古人既树立了王朝社会地理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解决了王朝社会地理的实际问题。观念包括“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这是古人所理解与追求的“普天之下”。实际问题则包括州郡县体系的创立和道路关隘运河的建设,这是对“莫非王土”的实践治理。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中 “地理”与“地里”多为不同的二者。观念与问题构成“地理”,而“地里”仅指道里远近。若以为古人只晓得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关于地图,朝廷向来重视,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等,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官方文件,对于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而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侯仁之先生早已指出,古代的许多地理“志书”都有行政管理意义。中央朝廷的主管官员常常亲自插手地理之术,或收集图籍(汉朝萧何),或编纂地理志书(唐朝丞相李吉甫),目的都是欲以“纽”天下的纲纪,“制”世上的群生。
迄今大多数中国地图史研究,多注重绘图技术的发展、提高,注意研究比例尺使用问题、投影问题、所绘河流走向、海岸线走向的准确性问题等,对地图的文化思想背景则相对注意得很少。因而,地图史多被认为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节选自《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下面对“地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地图因为侧重不同而分类不同,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有“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两类。 |
B.地图的编制、呈送、使用等,往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地理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使命。 |
C.地图体现出了作者的好恶、学识、个性、权力、意志等,也可以表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刻作为。 |
D.地图可以用来宣扬意识形态,可以用于解决实际事务,所以地图历来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文件。 |
下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地理学的“政教本质”的一项是( )
A.创立州郡县的体系,建设道路关隘运河,这些做法是古人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莫非王土"这一思想。 |
B.古人用“地里”一词来指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 |
C.朝廷的主管官员通过收集图籍、编纂地理志书等方式,来达到统领天下纲纪、管理全体百姓的目的。 |
D.古人借助“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思想原则,树立了“普天之下”的理想主义观念。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形势图在表现内容时一般不关注实际事项和追求具体细节,实用图在绘制时的追求则与之相反。 |
B.作者认为地图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因而地图史应该作为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
C.南宋黄裳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俞樾修《上海县志》时不表现“洋场”,都是借地图体现王朝观念。 |
D.有学者认为地图中有“白色谎言”,是因为有些地图不拘细节只求形势,影响了地图内容的准确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根绳子
[印度]塞素·BSR·夏马逖
街上空荡荡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到处是黑沉沉的,陌生人独自一人走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今天他的计划落空了,这世界似乎一切都跟他过不去。就在前天,他将父亲的遗体送去火化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些所谓至亲都纷纷前去吊唁。他们无不对这位逝去的老人交口称赞,颂扬他对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真诚友善、和蔼可亲。毕竟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走。唯一被他和他们遗忘了的“遗物”是他这个四十岁的儿子。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陌生人心中暗想。多少次他死里逃生,但总算幸存了下来。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什么问题。每当从铁路站台上他那临时凑合的床上醒来,他便面临一个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严峻的现实世界。他是受过教育的,可是没有满足求职所需要的证书。他向很多部门递过自己的简历,但总是石沉大海。他原本可以谋到一份船员的差事,不料,那船却在一次撞击中沉没了。在这赤贫的年月里,知识又有何用?他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
远处传来的一阵哨声打破了他的沉思。
“嗨,伙计!这个时候你在街上干什么?你不知道这一带实行宵禁了吗?”一个穿卡其布的警察挥动警棍吼道,“你应该待在家内。”没等陌生人回答,警察在他的身上乱搜了一阵,结果只在这个陌生人的后衣口袋里搜出了一根绳子。
“这绳子是干什么用的?”他问道。
“长官,这根绳子是用来把我的灵魂从身体带走的!”陌生人一本正经地答道。
“别胡说!我相信你也没什么可申报的。”穿卡其布的警察也一本正经地说。
“是的,长官。现在我是身无分文,我所有的钱都买火车票给花光了。我想找份工作。”陌生人只得改口。
听了这话,警察动了恻隐之心,邀请陌生人一起去吃饭。虽然只是四块厚厚的煎饼、一块烤土豆外加一点洋葱。陌生人吃了其中两块未加咖喱粉的煎饼。吃完后,陌生人对警察千恩万谢。
空荡荡的街上,依旧黑沉沉的,一阵寒风扫过街道。
突然间,一辆吉普车在路边嘎然而止。从车里走出一个看上去级别更高的警官,显然是奉命到此检查是否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
在警官巡视过程中,陌生人蜷缩到沿街一家早已关门的铺面屋檐里去了。他将衣领裹得严严实实的,以此来阻挡那凛冽的寒风。
无意中,上级警官的话飘进了他的耳里。“你听到最新消息了吗?一枚炸弹在邻近地区爆炸了,所以千万要提防那些陌生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罪犯。”如此交代了一番,上级警官匆匆上了车,之前还诡秘地丢了一句,“这是个机会,别错过。”
警察又回到陌生人身边,点燃一支烟。借着火光,警察仔细审视着陌生人的面孔,似乎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个人会不会是那个本市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案件的幕后制造者?这可是一次近在眼前的机会,警察心里盘算着。他的面孔有点像,但身材不像。看他那副模样似乎在过去一整年里没有哪一天吃过两顿丰盛的饭菜似的,身上没有一丁点脂肪。他的下巴更是瘦得皮包骨,上面胡子拉碴的,可能有好几天都没有刮过了,就像是特意为了突出他的下巴似的。
“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从哪儿来的?有谁可以证明你的身份?”警察煞有介事地盘问道。
陌生人指着苍天,答道,“瞧,我的父亲就在那天上。他给了我生命,但生命却没有了灵魂;他给了我一副身骨,然而它却没有什么肉体;他让我接受了教育却没起到任何作用;他教给了我做人的道德准则,却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富。我的口袋只剩下一根绳子还被你搜去了。”
警察不由分说抓住陌生人的手,用那根原先装在他口袋里的绳子捆住了他。
“别动,我想肯定没错的,你具备成为一名罪犯的所有条件。”警察坦率而肯定地说道。
陌生人叹息了一声,他后悔自己带着一根绳子。于是他得出一条颇具哲理性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有,他什么都可以夸耀;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么他最好就什么也别带。
哪怕只是一根绳子!(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小说没有直接交代陌生人的自杀念头,但在情节中却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
文中两次写到街上“空荡荡的,黑沉沉的,寒风吹过”,请分析其作用。
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不仅情节上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而且采用了倒叙、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对丰富文章内容与表现人物都有重要作用。 |
B.小说中陌生人的父亲去世,他一贫如洗;无人帮助,孤独流浪;一心想要自杀,却被警察诬蔑为罪犯被抓,他最终后悔的是带着这根绳子。 |
C.小说中警官言语不多,却至关重要,当警察对陌生人产生恻隐之心时,警官的出现为情 节制造了波澜,直接造成了警察对陌生人态度的转变。 |
D.作者以“一根绳子”为题目,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既表现了主人公一贫如洗的境遇,又体现了主人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卑微与可怜。 |
E.小说开头写陌生人的父亲去世后,父亲生前的至亲去吊唁,他们对父亲的颂扬赞美成为小说中唯一体现社会温情的人性美的亮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
披上一件隐身斗篷,在视野中瞬间遁形,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日前,一只猫和一条金鱼比人类提前“享用”了一种隐身衣。
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陈红胜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团队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够在水中隐形的六边形柱状隐身器件和能够在空气中隐形的多边形隐身器件。两种隐身器件使金鱼和猫成功隐形。
“我们在可见光中实验实现了物体的隐身,而且无需使用精密设计的纳米电磁材料,”陈红胜说,“这意味着隐身器件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陈红胜介绍,目前应用的隐身技术,如隐形飞机,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但他认为,这种技术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隐身衣”,这种技术就相当于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在黑暗的背景中不会被发现,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反而更易被发现。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被物体阻挡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设计隐身衣,使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通过这种方法设计出的隐形器件理论上只能够在某一个电磁频率上实现完美的隐身效果,很难在较宽的频段实现。
陈红胜说:“进入隐身衣的光线要绕过物体,所以走过的路径长;没有进入隐身衣的光线是一条直线,走过的路径短。完美的隐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线保持相同相位,因此进入隐身衣的光线必须跑得比外部光线快,这就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陈红胜团队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简化,提出了一种可见光波段多边形隐身衣的设计方法。由于人眼对光线的相位和略微延时并不敏感,陈红胜团队剔除理论中“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条件,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通过对隐形器件的特殊设计,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陈红胜团队率先将这一付诸实践,展示了一个在可见光波段隐形的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截至目前,这一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如六边形隐身器在正对六条棱角的角度具有较好效果,而多边隐身器仅有两个角度能够实现隐身。
陈红胜表示,这一隐身器件将有望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团队在下一步将着力提升隐身的性能,如增加隐身角度,减轻装置的重量等。
陈红胜课题组和合作团队的这项研究可以工作在整个可见光频段和任意极化的光波,并选用了在工业上可以大规模制备的玻璃来实现,将这类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预计未来“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有望加速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选自《联合早报》,有改动)下列关于文中“隐身衣”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给物体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样的高科技技术,让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被发现。 |
B.让电磁波能够绕过被隐身物体的区域,按照原来的方向传播,从而可以使物体完全隐形的一种高科技技术。 |
C.通过改变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线绕过位于隐身器件中心的物体,从而让物体隐形的一种经过特殊设计的隐形器件。 |
D.利用“光线保持相同相位”的原理,使用玻璃材料而造出的能让物体隐身的器件。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可见光中实验了的隐身器件意味着不仅能够隐藏像猫、鱼这样大的物体,生物还能和隐身器件一起活动,隐身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 |
B.目前隐形飞机应用的隐形技术,大部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让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达到最小。 |
C.陈红胜团队令隐身器件能够使用玻璃这种透明均匀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纳米级工艺雕琢,降低了隐身衣的设计和实现难度。 |
D.陈红胜团队制造的可见光频段的隐身器件要求隐身衣的材料对不同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隐身。 |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奠定了隐身衣研究的理论体系,陈红胜团队就是继承了他的理论和设计方法创造发明了“隐身衣”。 |
B.陈红胜团队发明的隐身器件将在安全、娱乐和监控应用领域发挥作用,也会大大提升我国国防和军事实力。 |
C.目前可见光频隐身器件还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隐身效果,要真正广泛应用还有待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和创造。 |
D.陈红胜团队将隐身器件的设计及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哈里·波特”式的隐身衣会很快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行员的抉择
美国亨特·米勒
在两百尺高的地方,救援机从暴风雨中颠簸地逃出,然后在汹涌的海面上平稳下来。救援小组还要过一百里以上才能到达出事地点。两个小时前,一架往檀香山的班机坠机了。只要风向一转变,只要救援过程出了问题,回到他们在阿第拉的基地的风险就愈高。前面,白色的浪头不停地翻涌。一里外,另一阵暴风雨正在云端伺机而动。五分钟后,水淹上挡风板,雨也打在机翼和机身上。布莱第听到通讯员大叫:“收发器坏了,我们没办法联络基地。”
“最好把它修好,我们会用到。”
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
一小时后,他们到达出事地点。他向下飞到五十尺的地方,感觉到下面凶猛的浪正往上拍打着。有个男人坐在艇上虚弱地向盘旋的飞机挥手,另一个男人脸向下躺着,动也不动。布莱第再飞低了些,到十五尺的地方,海浪拍打着飞机的外壳,他感觉到其他人员都在等他下令。任何活着的人都不会怪他丢下补给品然后飞回基地,他只需要报告救生艇的位置就可以了。二十四小时内一定会有一艘船经过这里,然后把他们救起来。有五个人在这个救援小组里,他有什么权利拿他们的生命冒险,在大海上降落?要在下面的怒涛中将飞机安全降落似乎太离谱了。多了两个人的重量后,要重新起飞似乎更不可能。但布莱第知道他必须帮助他们——毫无选择的。飞机降落到海面上时引起一阵颠簸。泰勒松开他的安全带爬到舱尾去。当一股浪扫过驾驶舱时,飞机又晃了几下。在舱里,通讯员和两个技师连脚都伸到水里了。布莱第看到一条绳子被丢到救生艇上。另一阵大浪又冲上机舱,引擎也开始不稳地摇晃。布莱第敲一敲节流器才让它稳下来。舱尾幸好一切正常,但水还是愈来愈多。往后看,布莱第看到泰勒把第二个男人也拉上机,然后关上舱门。
“我们走吧!”当将节流阀往前推时,布莱第发现他们还是在水面上,飞机只穿过一道浪。然后,另一股大浪打在机身旁边,救援机就动也不动了。现在有七个人漂在水面上而非两个人了。外面,水几乎高到布莱第前面的窗口了。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每有一阵浪过来,机首就沉低一些。布莱第抓紧轮盘。
头两个浪很小,然后布莱第看到滚滚大浪正冲向他们而来,他感到一股恐怖的寒意。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当飞机开始有了速度,骑在浪上,局面才算控制下来。机首又抬得更高一些。然后有一股相反方向的急流冲向大浪,飞机就被抛进空中。布莱第把机身稳下,开始缓慢地爬向安全。他把控制器交给泰勒,虚弱地,走出驾驶舱检查生还者——机尾,生还者中的一人正躺在铺位上,盖着一条毛毯。另一个人则拿起一杯咖啡凑到颤抖的嘴边。
“我很高兴我们成功了,你的伙伴还好吧?别担心,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就会到达阿第拉了。”
那个男人盯着布莱第。
“你没有收到从基地传来的消息吗?”
“消息?”
“最后一个小时他们一直呼叫。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都淹没了。你的同伴几乎差点就没有及时离开那里。”
“我们的收音机坏了。但是,你们怎么得到消息的呢?”
“我们从救生艇上的收发器听到的。”
布莱第转身拖着自己回到驾驶舱。
“把地图给我,”他告诉泰勒。
“我们转向往约翰斯顿开。”
布莱第坐进他的座位,然后看着地图标着阿第拉的黑点。如果他当初取消了搜救,那么现在安全坐在后面的人还在救生艇里漂泊,无助地等死。他和他的同伴则很可能飞回基地,绕着那曾经叫阿第拉的地方盘绕回旋——没有收音机的信息,一直盘绕在空中。一小时之后,他们会用光所有燃料,无法再飞到其他地方去。他们会不停地找寻阿第拉,直到他们的燃料用完——然后坠入海洋。布莱第想着,不禁发起抖来。现在,他们还有足够的汽油到约翰斯顿岛,只因为他们所救的人碰巧听到消息。布莱第想到一些他曾经念过的东西。跟飞行无关,却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需求有关。
(原文有删节)作者用“飞行员的抉择”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作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1)布莱第往后看,所有人都盯着他,他看一看泰勒,发现他僵坐在位子上,脸色发白, 双眼盯着灰色的浪打上机首。
(2)几乎是直觉反应,他滑动机身直到它跟大浪平行。大浪开始从机身下面散去,布莱第转动机身直到机首突出浪头,机身也脱离汹涌的大浪。本文最后一段许多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请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举例,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