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此法可快速制备氨气),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 |
A |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
NH3与浓盐酸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 |
B |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
C |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
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
D |
干燥红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
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铱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2,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A.39:61 | B.61:39 | C.1:1 | D.39:11 |
已知某元素的阴离子Rn-,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A-x+n,其中A为质量数。则W g Rn-中的电子总数为(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 |
B.![]() |
C.![]() |
D.![]() |
元素X和Y在元素周期素中处于相邻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1,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X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5。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和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电解可以得到两元素的单质 |
B.Y元素的单质不能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
C.X和Y构成一种阴离子,这种阴离子与过量H+反应可以转变为Y元素阳离子 |
D.X元素的一种单质能有效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
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LiI | B.NaBr | C.KCl | D.CsF |
下列各原子构成的单质中,肯定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的是( )
A.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 B.M层有5个电子 |
C.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 | |
D.M层上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相等,次外层有8个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