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某一小灯泡灯丝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和电功率所用的实物图.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5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电路连接起来(要求:①连线不交叉;②滑片P向左移,灯泡变暗;③电流表、电压表选择合适的量程.)
(2)在连接电路时,开关S不应该 。
(3)闭合开关S后,发现电压表示数为1.2V,这时应将滑片P向 端滑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V时,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利用公式即可以算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4)已知电压表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5)实验时,小阳发现电流表已损坏,但手边还有另一只电压表V1和电阻箱(元件符号)可利用,请你帮助利用这些元件重新设计一个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方案。
a.在方框内画出新设计的电路图;
b.按新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处,再闭合开关,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和 ,使接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表 V 的示数为2.5V;
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物体重为5.4N(不计绳重和摩擦)。
(1)实验中,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若读出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出了物块上升的高度为10cm,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2)若仅增加物体上升的高度,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在“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先将牛奶倒入量筒,如图甲所示,接着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他应先,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3g,然后将量筒中的牛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丙所示。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kg/ m3,用该方法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 小卡片的重力;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
(2)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填“挤压”、“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
(3)小华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想到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那如何探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呢?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2N钩码在(选填“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等于/小于)2N时,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同样适用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序号 |
液体 |
深度/cm |
橡皮膜方向 |
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 |
1 |
水 |
5 |
朝上 |
4.9 |
2 |
水 |
5 |
朝下 |
4.9 |
3 |
水 |
5 |
朝侧面 |
4.9 |
4 |
水 |
10 |
朝侧面 |
9.7 |
5 |
水 |
15 |
朝侧面 |
14.6 |
6 |
酒精 |
15 |
朝侧面 |
11.8 |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序号为1、2、3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2)比较序号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3)比较序号为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②、③及推理④。
(l)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由静止开始滑下.其目的是。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选填“快”或“慢”)。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4)此实验中用到了除控制变量法之外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上学期在学声现象时,有一个实验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此实验是:。
(5)《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除了牛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外,还有很多的物理学家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写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