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就足以品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结合全文,简析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的作用?
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人在大约10万年以前由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养活自己,还需要应对不同的病原体的侵扰。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了相异的进化,人类的基因多样性由此产生。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呢?新近的研究认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对此的贡献最大。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尼耳森实验室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研究了超过1500个人的基因,这1500个人又来自5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计算了不同的基因多样性的频次,并且发明了一个统计模型用来预测多样性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把可能对人类基因组施加选择压力的因素分成三类:环境、生产方式(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和病原体的多样性。随后,他们每次去掉一个因素,然后看看这样的变化会对模型的预测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这三个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病原体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各种病原体中,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上的这项报告中,研究人员筛选出了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在这103个基因中,有大约四分之一和免疫功能有关,包括病原体识别以及发炎等等。而且有些基因和自体免疫反应也有关系。研究的领导人尼耳森认为,一种可能的假说是,为了适应病原体的侵犯,人的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强。如果此后这些病原体从人体中消失,过强的免疫系统就会攻击人体自身的器官,从而产生自体免疫反应。
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尼耳森的观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认为,尽管把自体免疫疾病和对病原体的适应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项研究的证据仍然不够强。更强的证据包括找出一个遗传变异可以同时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以及增加自体免疫反应的敏感性。
科雷斯科夫斯基也不同意病原体比气候和饮食更加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之所这项研究认为病原体更能影响遗传多样性,仅仅是因为病原体导致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像一个只有两种状态的开关,而气候和饮食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连续的,可以微调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基因组学家汉考克指出,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很难被完全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可以影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根据汉考克的研究,和病原体相关的适应与生产方式的选择有关。因为很多在动物中发现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所以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不过,汉考克仍然认为:“毫无疑问,病原体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选择驱动力。”尼耳森认为病原体对人类基因多样性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
A.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
B.人类有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 |
C.病原体导致的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 |
D.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在10万年以前,基因组的构成都是一样的。 |
B.环境、生产方式和病原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 |
C.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的形成作用一样大。 |
D.进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不赞同尼耳森的观点,而基因组学家汉考克支持尼耳森的观点。 |
尼耳森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了“一种可能的假说”,这一假说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望西湖的青藤
张抗抗
说起青藤茶馆,如今怕是很少有人不晓得的。细细追究起来,“青藤”是90年代在西湖边发出的新芽,并不是河坊街的老字号,仅仅七八年间,长藤弯弯、青叶缠绕,架起一座浓荫蔽日的硕大茶棚,不说是个奇迹,至少也是带了些传奇色彩的。
尤其,店主是两个年轻的杭州女人。七八年前,差不多还是茶叶嫩尖一般新鲜的女孩,如何就能把一片片茶叶变成蜻蜒的绿翅膀,在西湖的暖风里飞起来?
后来那个不算小的三层空间,也容不下这对翅膀了。每一枝柔韧的青藤,都缭绕着女人的梦想在一圈一圈地盘旋。2003年秋天来临,西湖扩建改造工程完毕,“青藤茶馆”在四易其址之后,选择了元华广场二层,在一公园的西湖南线入悄然开张。猛然扩大成5000平方米的面积,计有800多个座位。茶客光临的高峰时,茶席仍然不够用。即使在杭州这样温柔富足的龙井茶乡,喝茶喝出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也令人啧啧称奇。
“青藤”究竟握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让杭州人把一杯清茶喝得上了瘾?
新“青藤茶馆”掩于婆娑翠竹丛中,依然有着女性的含蓄与秀气。沿木梯拾阶上得二层,眼里掠过青石小桥泉水游鱼,一步一景,脚步顿时就慢了下来;四处流连顾盼,眼神也不大够用。围廊隔断的分割与设置,一改先前繁复的传统风格,赋予了现代的空间概念,只觉得抬头低头通畅敞亮,叫人想起凉风微袭的山间茶园;数间小巧玲珑的江南小筑,均以西湖十景命名,隐隐绰绰地藏在曲径通幽处;古色古香的窗格门扇、造型简洁颜色古朴的茶桌茶椅,藤制木质,件件精心得不留痕迹;灯具也是极讲究的,柔和的光线若有若无,便有了月夜星空下品茗的感觉;壁上镶嵌的橱柜木格,收藏各色紫砂名壶和历代茶具,还有墙上精心装裱的名家字画,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茶馆不再是茶馆,而是一所小型的茶艺博物馆了——边走边看,峰回路转,就有迷路的担忧了,果然又有阔大的厅堂在前,一面弧形的白墙落地,简约而朴素,内里透出现代的开放意识;宽阔的阳台设有露天茶座,西湖碧波就在眼前,似乎伸手可触。逢年过节,一边品茗一边观赏西湖上空的璀璨烟花,将是怎样的好心情。忽然觉得“青藤茶馆”更像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广场,杯水之中,竟是天外有天。
两个清清爽爽的江南女子,开了多年茶馆,言行中却看不出阿庆嫂般“女强人”的精明泼辣,只是轻声细语地说着平常的话语,如同一杯澄澈的清茶,散散淡淡波澜不惊。茶馆的画册底封上有两句诗曰: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恰似这两位开茶馆的女人,淡泊随缘,慧心禅意,原本看重的是茶品茶趣,不经意间,却把这悠闲之乐,做成了茶的事业。
七、八年间茶馆虽然几经搬迁,那一根根柔韧的藤蔓,却始终立定脚跟沿着湖滨一线蜿蜒,执著地不愿离开。“除了西湖边,哪里我们都不去”一一那是一个关于守望西湖的诺言,一生一世的守望,犹如千年的西湖,淡妆浓抹自有定力。女人的丈夫由爱“人”而及茶、由爱茶而及青藤屋,最后也变成了守望西湖的那两个女人身后的忠实守卫者。
一个听起来浪漫而动人的故事,落在杯中,就是沉甸甸、续之不竭的一壶清茶。“青藤”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城十佳温馨茶楼”,功夫终究是下在一个“茶”字上——茶叶的品质、茶具之精美、茶艺表演,还有独到的待客之道。杭城的人都知道“青藤”所用的茶叶均为货真价实的上等佳品,片片让人放心;“青藤”沏茶所用之水,都是天然泉水;更值得称道的是“青藤”用以佐茶的各式茶点,真的可口入味,真的好吃,每一种制作都是不含糊的。此前几年中我曾多次去过六公园的青藤老店,每一次都是茶醉食足而归。那样琳琅满目的茶点之宴,铺就了一道丰盛的江南食品艺术长廊……
想当年“青藤”创业初始,两个女人曾亲手“研制”本家茶蛋茶干。女人的温情与心思,就这样点点滴滴地留下来了,也长久地留住了“青藤”的茶客们。“青藤”特制的茶具上,有“青藤”的店标。一缕清茶的丝丝热气,在空中轻盈升腾,恰似一根柔软韧性的青藤,有意无意地勾勒出了茶杯的形状。茶香袅袅,绵绵不息,更似“青藤”的流水与人气。
这一想也就恍然:“青藤”是把天下的茶客,都当作养育自己的沃土来侍奉的。所以“青藤茶馆”,每搬一次家,便愈发呈现兴旺之势,因为它把根上的土壤也一同带过去了。
西湖幸有“青藤”,南来北往的爱茶人,从此都与“青藤”一起来守望西湖。昨日的茶还未凉,今日喝茶人又回来了。
(有删改)第五段对“青藤茶馆”的环境布置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文中引用茶馆画册底封上的两句诗“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有什么用意?
概述“青藤”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析。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沈鹏
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逐渐被时代否定。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问题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字体是书体的根基,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的多义性、不确定性,蕴含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单为一个“搞”字引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恐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当前对待网络语言,赶时髦者多,以严肃态度进行自由讨论者极少见。不要怕“保守”或“激进”,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裁定。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其余各种文体倘内含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与“意美” “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选自2011年3月1日《中国艺术报》,有删节)关于汉字的“三美”,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三美”之说源自鲁迅,他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
B.“意美”,指的是汉字因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含着本民族的美感。 |
C.“音美”,指的是传统诗、词、歌曲、戏剧里面的文字在节律、音韵方面所带给人们的听觉方面的美。 |
D.“形美”,指的是汉字本身所独自具备的而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不断丰富了的带给人们的视觉之美。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出“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的一项是
A.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
B.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
C.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
D.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
根据本文的内容,解释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
寻找目击证人
陈凤群
警察同志,我被打劫了!女人一进门,便抛过来一句话。
女人瑟瑟地坐到我的面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盛满遭劫了的惊觫。歹徒抢走了我身上所有钱物,还企图劫持强奸我!看,我挣脱时被剐了一刀!女人撸起衣袖,给我看她手臂上的刀伤。伤口有一指多长,红红的划痕血迹斑斑。
处理好伤口后,我对女人温言软语一番。在我安抚下,女人断断续续讲述了遭劫的过程。
女人是附近梅园工业园区一家制衣厂工人,这天晚上临时加班,九点钟下班行至福惠路时被一个蒙面歹徒洗劫了。
从警校毕业来到这个五里岗警区工作三个月了,这是我接到的第一单报案,心里有些兴奋有些紧张。三个月来天天在警区猫着没有用武之地,都快把我憋疯了。录完口供后,我跟女人要了联系电话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急匆匆赶到案发地点勘察现场。
这是一个城乡结合部地段。福惠路接壤洛城城区和梅园工业园区,是梅园工业园区员工来往洛城的必经之路。女人上个月才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在洛城租了房子,每天往返园区和出租屋之间。福惠路没有电子监控,附近住的都是一些在洛城工作的低薪阶层。女人说福惠路偏僻,晚上过了九点就很少人走动了。园区晚上极少加班,没想这次临时加班就出事了。我来回巡视着路面,脑海跳动着女人说的这些话,试图发现什么遗漏。几个来回后,我失望了。这条一百来米长的福惠路在曛黄的路灯下一览无遗,根本找不到女人说的挣扎中被歹徒扯断的白色珍珠项链。我心里很懊恼。这是一个反侦察能力很强的对手,对园区很熟悉早就伺机了这次打劫,做案后把路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遗留下一颗珍珠,连块纸屑都没有。望着一览无遗的福惠路,我的心渐渐收紧了。五里岗警区是“治安模范警区”,何况这是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得拿出成绩让大伙瞧瞧啊!
现场找不到任何线索,只有寻找目击证人了。女人说那晚只是她一人在福惠路没有他人走动,但园区门前驻扎着流动商贩卖快餐、水果什么的,不少员工下班后喜欢往小摊跑,那晚光顾小摊的员工中说不定就有目击者。
次日一早,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跟各厂区厂长沟通案情。
歹徒竟然这么猖狂在我们园区门前作案,在我们眼皮底下打劫我们的员工!我们一定尽全力配合警察同志调查案情!听了我的汇报,厂长们神色凝重,说马上召开员工大会,寻找目击证人。
很快,信息反馈回来了。整个园区两千多名员工,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注意到那晚有人打劫!
梅园工业园区没有目击者,我把目标转向福惠路一带的住户。苍茫夜色,说不定哪扇窗有双眼睛哪扇门有个身影无意间就瞥见了打劫。
是晚,我早早扒拉完饭就急匆匆赶往福惠路,挨家打听。四十五户走下来,已经十二点了,夜沉沉。我的心情也沉得如这黑黢黢的夜空,别提有多气馁了。女人遭劫的时间正是万家灯火时,然而这四十五户人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
从福惠路一带住宅区寻找目击证人没指望了,我唯有在这个被打劫的女人身上寻找线索了。第二天上班,我翻出女人的口供,反反复复地听,希望能捕捉到被我疏忽的哪个细枝末节。可是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发现蛛丝马迹。我找来女人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女人关机了。我一个电话拨到女人就职的那家制衣厂,被告知女人没来上班。一个问号在心里扩大,我坐不住了,决定上女人出租屋一趟。
房东是个五十开外的胖女人,听了我的来历后很惋惜地告诉我女人半小时前就退租了,说女人到洛城公墓去了。我来不及说声“谢谢”,骑上摩托风驰电掣般赶往公墓。
女人对我的到来很平静,不惊不诧,似乎早就料到我会找到这儿。燃尽最后一张冥钱后,女人开口了:里面的人是我丈夫。五年前,丈夫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一天晚上,丈夫到福惠路散步遇上了打劫,一个蒙面歹徒劫持了两名女工意图强奸,是树丛的抖动惊觉了丈夫。丈夫和歹徒进行了搏斗,歹徒捅了丈夫一刀后仓皇逃离现场。等到工友们闻讯赶来时,丈夫已经不行了。梅园工业园区给丈夫开了追悼会,把丈夫葬在了洛城公墓。每年的清明我都要不远万里赶来给丈夫上一炷香。第一年,坟前摆了很多花。丈夫乐善好施,我知道是丈夫生前帮助过的工友和那两名女工来过。第二年,坟前的鲜花零零星星的。我想是那两名女工献祭的吧。第三年,坟前没有花。我想大家都很忙吧抽不出时间。第四年,坟前没有花。第五年,坟前没有花。长眠异乡,一年到头,没有人来看丈夫一眼啊!丈夫该多么孤单啊!我来到洛城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问了许多员工,竟然没有人知道五年前发生在福惠路打劫的事,于是我导演了这场打劫,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可是情形让我失望了。女人幽幽说完,回头看了我一眼,警察同志,我报的是假案。从你站在我面前那刻,我就知道你已经破案了。好了,我可以跟你走了。
看着女人美丽的大眼睛泪光莹动,我说,你走吧,回去好好生活!搁下这句话,我大踏步走下山去。
你知道我被打劫那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感──恩──节——
风中,传来女人的话……
(选自《黄河文学》2010年第3期,有删改)请分析小说题目“寻找目击证人”的含义。
小说中两次写到了女人的眼睛,请分析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分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有发现蛛丝马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划线的句子说“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这“记忆”包含哪些内容?请作简要分析。
对于女人这种唤起他人记忆的方式,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泥土与珍珠
林希
诗人鲁藜已经去世多年,他留下的许多诗篇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宝库,其中《泥土》一诗,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更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泥土》一诗,只有4句,“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字字珠玑,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许多人将这4句诗奉为人生的崇高信仰,充分证明了这4句诗思想、情感内涵的无限丰富。
只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珍珠和泥土的比重已经越来越被物质诱惑所颠覆,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被不少人所摈弃。在有些人那里,人生的最高理想再不是让众人把你踏成一条道路,而是出人头地,做首富,居高位,住别墅,开名车,喝名酒,等等等等。就连“泥土”们想的也是有一天会变成珍珠,从此再不和泥土打交道了。
这些年,泥土变珍珠的事例屡见不鲜。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却是,泥土永远是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泥土也罢,珍珠也罢,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感觉,只要你的自我感觉不伤害他人,谁也无权干涉。但是,这里又是一个但是,只有文学却只能属于泥土,文学一旦选择珍珠,它就必然要失去艺术生命。也许在社会浮躁期,一些装扮成珍珠的东西会一时得宠于时尚,只是一旦社会恢复理性,那些名噪一时的珍珠们,立即就会变成垃圾。
最近一位诗人因获奖受到网络争议,网友们质疑这位诗人的身份,进而怀疑评奖有失公平,只是也有人问,官员何以就不能写诗呢,更有人质问,质疑评奖不公,你又能提出什么证据呢?一切的讥讽都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关键在于看他的情感世界,过去说是看他是为什么人写的,或者说是他在歌唱什么和为什么人歌唱。
评价这位诗人的作品,我们没有能力胜任。离开特定的诗人对象,纵观当今诗坛,确实一些诗人的作品抒发的不是泥土情怀,一些诗人自作多情地扮做一颗珍珠,在那里忸怩作态地做珍珠状,许多诗篇只抒发小男小女式的悲情,或者做自虐式的灵魂挣扎。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是因为一些诗人背离了诗歌艺术的崇高和美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接受萎靡和污秽。
文学一旦陷入珍珠情结,自然就不再有一丝艺术力量,就只能在网络上任其笑骂,中国文学历史上那些不可替代的名篇,何以就没有人敢如何轻慢,就因为这些作品中永远的泥土情结,鲁迅也遭到过恶意轻慢,但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保卫鲁迅。
文学界、文化界确实正在发生情感蜕变,一些人背离泥土出身,做出珍珠状,为自己谋求地位。此中也有洋珍珠和土珍珠之别,洋珍珠们玩洋腔,作洋秀,以得西人真传行世;土珍珠则不时做出大师状,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地自我陶醉。其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心浮躁,只有泥土才最显珍贵,珍珠早就可以克隆了,泥土却永远真诚地孕育万物。
还是诗人鲁藜的名篇:“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文中“泥土与珍珠”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泥土是低微的物质,珍珠是贵重的宝贝。 |
B.泥土代表乡土文学,珍珠代表高雅文学。 |
C.泥土情怀不是艺术,珍珠情结不是文学。 |
D.泥土永远孕育万物,珍珠可以有真有假。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诱惑使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为人们所摈弃,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改变,连“泥土们”都想变成珍珠。 |
B.诗歌《泥土》肯定了甘于平凡和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
C.虽然有不少泥土变成了珍珠,但是,泥土永远是体力劳动者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
D.文学尽管需要从泥土中发现珍珠,但文学需要植根于泥土。虽然那些克隆出来的所谓“珍珠”一时抢人眼球,但毕竟失去了艺术生命。 |
作者认为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