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4分)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飞的声音李中林
小镇的农贸市场上,我见有人在地摊上卖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羽毛翠白相间的死鸟。
这鸟死了也很美丽。卖鸟的为使买他的鸟的人放心,唾液四溅地说个不歇。说这鸟是他昨夜在竹林里用网围捕到的,不是药死的,刚刚断气,鸟的身子上还有体温。他拿起一只鸟, 请不信的人摸摸试试。看着地摊上的鸟,卖鸟人的肆无忌惮,心中很不是个滋味。
隔了不久,还是上次的那个卖鸟人,在卖一竹笼子活鸟。笼子里的活鸟有好几十只,比麻雀还小,翠羽红嘴,我知道这小鸟与麻雀一样性子特别急,会在笼子中飞呀撞呀,过不了多久,一只一只都会痉挛一阵后死去。有人对卖鸟的说,这鸟真小,除了骨头还是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吃呢?卖鸟的说:“红烧、清炖,或在鸟肚子塞满瘦肉后蒸了再吃;还可油炸,炸得又香又酥。”
我决定买下这笼鸟,让鸟飞回林子里去。我蹲在鸟笼前,数着一共有多少只鸟。
这时一个小男孩拉着他的母亲来到鸟笼前,说他要买鸟,小孩最多八九岁,卖鸟的问他要买几只?小孩说:都要买。小孩的母亲不赞成孩子买鸟,她指着鸟对小孩说:多么可怜,你还要玩它?她看了看小孩很不高兴的脸,犹豫了一下,答应最多买五只。小孩埋怨母亲母亲付钱的时候,小孩抱着鸟笼,走到农贸市场旁侧的桥头上,打开鸟笼的小门。小鸟颤抖着挤在一起,不肯飞出鸟笼。小孩急了,对鸟说:快飞呀,快飞呀!叫你飞你怎么不快快飞呀!终于有一只小鸟飞出了笼门。小鸟一只一只飞向天空。鸟不见了,空中飘下几根羽毛和鸟隐隐约约的歌声。母亲付好钱,见她的孩子提着空鸟笼跑着回来,脸涨得通红,她一切都明白了,孩子把鸟放飞了。我以为她一定会把孩子呵斥几句,没有想到她会搂着孩子说:放得好,买了要放,你怎么不早说?孩子说:妈妈,鸟飞的声音真好听,先说:你只知道说我玩,难道我只会玩吗?小孩不再理她的母亲,摆出了不把鸟都买下坚决不离开这里的架势。母亲拗不过小孩,把鸟全都买下了。卖鸟的叫她数数笼子里的鸟,母亲说:数什么,你怎么去数?意思是不用数了。
是扑扑的,后来像风一样吹着远去了。我假若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
鸟的鸟笼都没有拿,没有留意他什么时候走的。在农贸市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见不到他,说也奇怪,我很想念这个头发乱蓬蓬的卖鸟人,假若他不干这捕杀鸟类的营生,现在他改行在干什么?但我更想念那买鸟放鸟说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的孩子。第四段中母亲为什么这样说:“数什么,你怎么样去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五段结尾一句“我假若有翅膀的话,我也会与鸟一起飞着玩的”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分析文章首、尾段的作用。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A.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是一次放飞笼中鸟的行为,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
B.首段中“这鸟死了也很美丽”,用来反衬卖鸟人手段的残忍。 |
C.本文通过小孩买鸟的故事,说明爱护鸟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
D.“鸟飞的声音真好听”一句有两层含义:一是鸟飞的声音“像风一样吹着远去”,很 悦耳;二是在孩子眼里,鸟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声音显得格外好听。 |
E.故事用“我”来叙述,目的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希望人人都像“我”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婴儿的睡—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避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间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个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来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大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则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则是本原的,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就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一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这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开来。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
B.时间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
C.时间程序是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
D.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
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每天大声念两遍同一则童话,到分娩的那一天,婴儿生下来后就知道这个童话。 |
B.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他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
C.如果母亲会两种语言.她的新生儿能够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 |
D.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话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
C.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
D.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消失的河流
林混
我已好几年没有去过河滩了。河滩,顾名思义,肯定是有一条河的。曾经,这条河,源远流长,一到夏天,便成了我和小伙伴最好的玩耍去处。清清的河水,浅的地方能没过膝盖,深的地方,就能达到腰部。在一些拐弯的地方,河水可能更深,大人常说那儿把谁谁淹死了。我们便站在河沿看看,不敢下去。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后来,这条河流的水越来越小了,以至于人们过河的时候,在河水里放几块石头,踩着就过去了,再也不用累赘的背一双长筒雨鞋了。简单是简单了,想给羊洗个澡都没处洗。那个时候,酷热的夏天给羊洗澡,只需二个人把羊赶到河中央,围拢在一起,羊也很听话,看着给它洗澡,不跑了不动了,静静地等待着。如今,只得指望下一场大雨,河里便有水了,但这水黄黄的,给羊洗澡,倒把白白的毛弄脏了。如果谁说把羊洗一下,就有人惊诧的发问:哪儿有水?
我真的没有想到,当我走往河滩的时候,一条干枯的河床摆在了眼前,没有一点水。河床这边一个坑,那边一个坑,蜿蜒而下。这是高速公路修过来的时候,要用大量的沙子,这些被闲置的沙子,石子便有了用场。看着这一切,看着这河滩地曾是肥沃之地,家家户户都在这里种瓜,成熟之后,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如今,退耕还林之后,蒿草疯长,河滩变成了一片荒滩。
往前走的时候,惊起的一个野兔撒腿就跑,把我吓了一跳。
我知道河流已经距我越来越远,我再也熟悉不过河流没有了,消失了。就像一个人的离去,一切都成了往昔。
这条河流的消失,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不安。只是偶尔闲谈的时候,人们才会说起,但那似乎是一种无所谓,大有一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的态度。往深里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该走的总要走,谁也没有能力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碰上了一位老人。他曾和我在一块牧过羊,放过牛,大概也就五十多岁,只是皱纹过早的爬上了他的脸庞,背有些驼,显老一点。我们打过招呼之后,各自离去。看着他的背影,我想,有一天,他也会和这河流一样,没有了消失了。这么往下想,我突然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我不想这些了。
我的困惑是我们的生活与这一条河,一棵树,一朵花都是息息相关的。它曾给我们带来温馨、带来欢乐。了解它们,最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一种什么情形。我这么想了想,但很快就被一个电话,就被奔跑的生活淹没了。
现在,我消化着与河流有关的一些名词:芹菜、土豆、小麦、大豆……它是最后的,它曾被河流哺育过,这一切。不曾抹掉。
(2008年第11期《散文》)文章写“消失的河流”,为什么要从十几年前的事情写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⑴这条河流的消失,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不安。
答:
⑵我突然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答:
⑶它是最后的。
答:文中说“我们的生活与这一条河……是息息相关的”。请结合文意,说说二者有哪些关联。
答:文章最后写了四个字“不曾抹掉”,这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警惕戏曲的自我迷失
季国平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门打开,世界多元文化互相间不断交流,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一道成长。舞台争奇斗妍,剧目丰富多彩。当然,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戏剧如何发展,是戏剧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年来,戏曲界的同仁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这就是,当今戏曲存在着自我迷失的危险。
所谓戏曲的自我迷失,是指当下的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趋同。这里既有创作手段和艺术风格的趋同,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泛用歌舞,丢失了戏曲自身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以及剧种的个性。还有,就是主创人员的趋同,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甚至表演,各地纷纷邀请名家加盟,惟独忽略了戏曲以及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二是自鄙。以为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结果是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误以为西方话剧等舞台艺术重视人物塑造,戏曲先天存在着不重视人物创作的弊端,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其实,只要有一点中国戏曲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从传统戏曲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创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说戏曲不重视人物创造,不是认识的肤浅就是主观的误解。当下戏曲的表演水平整体在下降,所谓“塑造人物”往往成了掩饰表演不足的一大借口。
三是自大。有一些主创人员并不真正懂得戏曲,不尊重戏曲,却不肯虚心学习,从外来艺术得了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妄言“创新”,以当下戏曲救世主的面貌出现;或者表面上说是尊重,却因不懂戏曲,或者是不了解剧种特性,自以为“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脱离传统,盲目“创新”。如此产生的剧目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样的自大和盲目对戏曲是有害的。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反对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我们固然担心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的冲击,但更担心戏曲的自我迷失,迷失是慢性自杀。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出现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主创人员要敬畏戏曲传统,不要瞎折腾;理论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不要胡吹捧;主管文化部门要尊重戏曲规律,不要乱指挥。如此,戏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当然,戏曲的自我迷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对艺术创新的倡导和有关的评奖办节等。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自身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戏曲和21世纪的人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自身就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中国戏剧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本身是戏剧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当代的戏剧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职责,对当今戏曲的自我迷失保持警醒。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下列说法不属于“戏曲的自我迷失”的一项是()
A.融入或借鉴其他舞台艺术。 |
B.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 |
C.“以歌舞演故事”,脱离传统,盲目“创新”。 |
D.当下的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的肤浅或者主观的误解,有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不重视人物创造,其实传统戏曲从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创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 |
B.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因此必须重视戏曲的发展和创新。 |
C.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出现困境之时,我们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戏曲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D.中国戏曲史表明,传统戏曲一直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的冲击的危害,远远大于戏曲的自我迷失。 |
B.对艺术创新的倡导和有关的评奖办节等,导致了戏曲的自我迷失。 |
C.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中国戏剧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戏剧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 |
D.只要主创人员敬畏戏曲传统,理论工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主管文化部门尊重戏曲规律,我国戏曲就一定大有希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孤独者的自由
冯骥才
与左拉的关系,贯穿着塞尚的一生。
这两位巨人的友谊,始自1852年.那一年他们一同进入艾克斯的包蓬中学.左拉12岁,塞尚13岁.他们志趣相投,很快结为伙伴.学习之外,一起去游泳,钓鱼,爬山,人高马大的塞尚还成了弱小的左拉的保护者,后来他们都千里迢迢北上巴黎,左拉从文,塞尚事画.从成长到成功几乎全在一个城市里,但为什么他偏偏要把自己的挚友塞尚写进小说,并写出一个艺术事业上彻底失败的人物呢?
我们去艾克斯那天正赶上周末。
一扇不起眼的暗红的门板,门两旁的石墙快给从院内涌出的繁盛的绿藤整个包住了,"塞尚画室"的标志牌也给遮住,看上去不像是"故居",好像塞尚还在里边.我屈指敲门.门声一响,忽然弄不清是想敲开塞尚的家,还是想敲开藏着许多秘密和答案的历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印象派的形成期,巴黎的画家们正酝酿着绘画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虽然塞尚也是这运动的一员,但他无法融入这个画家群体.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他是另类中的另类,塞尚实际上是埋藏在早期印象派中的一个叛逆。
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孤单无助,天天被各种攻击打得满身弹洞;惟一能够给以支持的是他"人生的伙伴"——左拉,可是就在这"生死关头",左拉忽然把他拉进那部《杰作》中,把他写成一个固执己见,终生失意而无可救药的画家,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
其实,早在他们到达巴黎之时已经分道扬镳,虽然,他们彼此往来,相互赠书赠画,友谊看似延长着,实际上却没有加深.塞尚不主张画家做太多抽象的文学思考.他认为画家应该用眼睛去观察自然,头脑只是用来研究表现方法.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涉入愈深,就与左拉的世界距离愈远.左拉与马奈等人的志同道合远远超越了同塞尚源自童年那一份久远的情谊.左拉完全不了解失意潦倒的童年挚友塞尚,对自己却一如往昔的情真意切!故而在人生的意义上,左拉对塞尚的打击是带有毁灭性的.
走进塞尚故居的大门,暗红的百叶窗全都打开着,简简单单,没有任何装饰,却令人感到它内在的丰富,浓郁,神秘,寂寞,还有浸透塞尚一生孤独的气息。
显然,左拉完全清楚《杰作》对于塞尚本人意味着什么了。
尽管如此,塞尚表现得很平静,他实在太在乎与左拉这份情谊了!可以说他对左拉的友谊是他人生"最大的情感".当然,他与左拉中断了一切往来与书信.这一切,左拉当然明白,但却并没有任何良心的的触动,也没有任何主动和解的表示.左拉曾从巴黎到艾克斯来看望另一位友人,居然没有与塞尚通个信儿.塞尚得知后,缄默无语,甚至脸上任何表情也没有.他把自己的内心遮盖得严严实实.1902年9月,当塞尚听到左拉煤气中毒而身亡时,当即震惊得几乎跌倒,一连几日,坐在画室里,不住地流泪.对于一个真正的男人,失去友谊与失去爱情一样都是深切的痛苦。
这痛苦一直伴随着他艺术上的孤独。
当然,历史证明塞尚最终得到成功.人们终于明白,塞尚是一个艺术的先觉者.但先觉者在他坎坷又漫长的历程中,总是喝尽了孤独的苦酒。
从塞尚的故居走出,登上后边的高地,便可远眺圣维克多山.这座山雄伟又坦荡的形象由于数十次出现在塞尚的笔底而闻名天下.广袤的山野上,村庄,树林与丘陵黄黄绿绿,全是塞尚的色块;在阳光下,一切景物强烈又坚实的轮廓,使我们想起塞尚有力的笔触,还有他那句诗意的话:"我们富饶的原野吃饱了绿色与太阳。"
晚年的塞尚依然天天背着画架与画箱在山道上上下下,在写生中,他时时会走过阿尔克河.半个世纪前,他和左拉常来这里钓鱼和游泳.喧响的河水多么像他们往日的欢声!1906年,艾克斯的图书馆为左拉制作一尊胸像,塞尚被邀请参加揭幕仪式.塞尚与左拉共同的老友纽玛·柯斯特讲话时,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往事,塞尚忽然失声痛哭,而且劝慰不止.这哭声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并由此忽然懂得这位艺术家内心深厚的情感和深切的孤独。
但是不要以为孤独仅仅是人生的不幸。
塞尚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他说出孤独真正的价值。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作者三次写到塞尚的故居(或周围环境),请简要分析三次描写的作用。
全文最后一句话中,"孤独真正的价值"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