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陈:述说,陈述 |
B.上以其有裨治理裨:裨益,好处 |
C.宜急捕诛,以彰法纪彰:表彰,表扬 |
D.以事在赦前,寝其议寝:停止,搁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杜立德在为官方面有才能的是( )
①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②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
③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
④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
⑤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
⑥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课外文言文阅读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迁至淮西运辖迁:迁徙 |
B.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除:任职 |
C.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诣:到 |
D.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军:驻军 |
以下各组句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①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②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③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④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⑤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是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世的操守。出仕后,所到之处以干练有治理才能著称。 |
B.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他任用胥吏并选取忠厚孝顺的百姓,亲自尊敬礼遇他们,将分宁治理得政绩斐然。 |
C.当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来招降时,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了使者。元兵来到,赵良淳率领众人守城,晚上不回家就露宿在城墙上。 |
D.赵良淳斥走众人,让家里人出去躲避,自己却不愿逃跑,苟且偷生。两次自尽,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2)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语句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C.夫晋,何厌之有? | D.是寡人之过也。 |
下列加点的古今词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
D.亦去之 去,离开; |
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动词,驻军,驻扎 |
B.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 |
C.与郑人盟 盟:动词,订立盟约;建立同盟 |
D.共其乏困乏困:名词, 缺少的东西 |
下列加点词活用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
C.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
D.越国以鄙远(鄙,使……成为边邑) |
通假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
B.共其乏困 (共,通“供”) |
C.何厌之有? (厌,通“餍”,讨厌) |
D.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哙等见上流涕曰涕:眼泪 |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飨:犒赏 |
C.哙乃排闼直入排:排队 |
D.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解:知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C.①群臣绛、灌等莫敢入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D.①高帝笑而起②夜缒而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常屏蔽之。
(2)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C.无能为也已 |
D.失其所与,不知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替 |
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 |
C.①驻军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给予 |
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 |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邻”的意思是:增加邻国的土地。 |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文言文阅读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将、武臣) |
C.无乃后乎(恐怕,只怕) | D.虽悔之,必无及已(虽然) |
下列句式特点与“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 B.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C.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 D.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
翻译以下句子。
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