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 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 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 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 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1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14.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15.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动物也“好学”
两份不同的动物觅食研究显示,虎鲸和黑猩猩都会把自家的“传统”传授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一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产养殖场对虎鲸进行了一项研究。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同在养殖场的伙伴们。这条4岁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它呆在水下静静地等待,当有海鸥飞下来想吃鱼时就一口把海鸥咬住。纽约布法罗卡尼修斯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迈克尔•努南说:“它们其实是设了一个陷阱,用这种方法有时一天能捕获3—4只海鸥。”
尽管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行为。而且这条聪明的雄虎鲸开始这样做之后,努南观察到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快,它们的妈妈们也享用到这种有羽毛的美味,还有一条6个月大的小鲸和一条壮年雄鲸也先后学会了。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躲在海床边的带刺鱼类弄伤。不过虎鲸的研究证据更确凿,因为人们观察到了它们从开始学到学成的整个过程。
有些研究者说,很多所谓的文化传播现象也可以解释成某些个体自己领悟到某种技能。而不是仿效同伴。但是乔治敦大学海豚用海绵护鼻的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生态学研究家珍妮特•曼说:“很难再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安德鲁•怀特尼说:“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怀特尼和他的同事也带来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报告:当黑猩猩从同伴身上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它们会一直沿用那种方法,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的。怀特尼先找来两只黑猩猩,它们要用一根小棍子移动一个障碍物之后才能吃到东西。其中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另外一只被教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拨开障碍物。各自的伙伴可以观察到自己群体的“专家”的工作。这些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猩猩会的方法。即使一些用提举法的猩猩学会拨开法之后,大多数仍然选择自己群体最初的提举法。
(摘自《参考消息》)
6.以下选项最能说明“动物也‘好学’”的一项是()
A.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B.雄虎鲸的伙伴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学会了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C.野生海豚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弄伤。
D.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然后吃到了东西。
7.以下对画线句“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其他鲸鱼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种捕食方法。
B.雄虎鲸的同伴们,包括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它们的妈妈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捕食方法。
C.雄虎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
D.虎鲸诱捕海鸥的新方法非常罕见,那只雄虎鲸也不是自己领悟到的,而是向人类学习的。
8.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黑猩猩会的方法,而不知变通,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
B.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已经有三年了,但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捕食海鸥的行为。
D.有关虎鲸和黑猩猩的觅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本文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思想深刻。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E.作者善于运用典故来为说理服务,如第二段运用纪晓岚应答乾隆皇帝的故事生动巧妙地说明了用心读好书、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读书意义。
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论述的两项是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孟、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D.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这样,人们就会明白读书的真意义,进而肯下十年寒窗苦工去读书。

E.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
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本文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寥寥数笔,便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心情。请就此选取一例,作简要赏析。
本文的题目“目送”,有实指和虚指两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本文可分为写母子和写父女两大部分,作者叙事极为简洁,但第9段和第16段完全相同,一字不差。有人认为,既然这两段中已经用了“父女母子”的说法,就可以针对两个部分来议论,没有必要重复,不如删去第9段。对此,你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广东没文化吗?
钟健夫
老实说,我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 的动机。如果认为广东没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认为没什么意义。如果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广东的竞争力,这我倒赞同。因为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竞争。
一个地方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显然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许多人在总结广东文化特点时,发现广东创造了许多新东西,但结果最终都落户北京,并由此指出广东文化不行。北京具有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北京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时,广东已经流行了,待北京认可了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北京。因为北京市场辐射力强,有其它地方没有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地方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跟首都文化相比。但因为地缘和文化传统的关系,广东文化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也就是广东文化的妙处——这种妙处就是“开放和创新”的文化传统。
我深信,没有一个省敢跟广东比“开放和创新”的。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广东文化。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全部出现在广东决不是偶然。虽然他们身上有不少缺点,主导的“运动”也不能全面肯定,但他们代表的确实是“开放和创新”的广东文化,或者说,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中国二十多年来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的深圳开始,这是历史的必然。这跟广东的地缘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年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大上海似乎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另外,上海人教育程度高,善于管理,做事讲究规则,但是天生胆小。上海人需要依仗稳定的靠山,需要看到别人成功之后才敢放开手脚做事。上海文化是一种输不起的文化,而广东文化不一样,广东人好像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充满活力和原创的灵性,你放开了,马上就活。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事实上,广东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创造过多项第一,以人物为例,除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外,中国第一个外交家丁日昌,是广东丰顺人;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是广东珠海人;第一个铁道工程师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第一个制造飞机的冯如,是广东恩平人。数中国第一的风流人物,广东数不胜数。
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广东也有一位世界认同的思想家,他就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是广东新兴县人,他像广东一样,“没有文化”,不识字,是个打柴的樵夫。公年520-526前后,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当时佛教界对禅法不理解,达摩只好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惠可、道育等,授以《楞伽经》4卷。但达摩传授的禅法,最后在不识字的慧能手里变通之后,才在中国发扬光大。慧能自己后来则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没有文化”的慧能竞争禅宗衣钵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这是广东文化的精妙所在。佛教传到中国,只有到了广东人慧能手里才有真正的中国特色。六祖自创一套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的理论。六祖弟子后来要根据他的言论编写了一本《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中唯一由中国人写的经书。禅宗的思想后来深深影响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
慧能是广东“开放和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竞争衣钵的故事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第一,面对外来文化,广东人采用灵活、创新的态度;第二,六祖的衣钵是竞争得来的;第三,慧能的祖师爷达摩到中国的第一站就在广东,如今广州西关仍有一处名叫“西来初地”的地方,而广东确实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在中国的主要登陆之地。
慧能精神,其实就是广东精神。
《羊城晚报》2004年3月6日的“花地”版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的动机,认为要建文化大省没什么意义。
B.一个地方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就会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
C.广东文化并非不行,而是由于没有北京的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广东的流行音乐得到北京的认可,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了北京。
D.广东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比如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就超过了其他省。

E.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就是广东文化,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F.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广东具有“开放和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A.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主导了各个运动。
B.丁日昌、容闳、詹天佑、冯如等人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C.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
D.打柴的樵夫慧能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广东的“开放和创新”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本文讲广东的文化,却用了较多篇幅讲慧能,这样会不会喧宾夺主?为什么?(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