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节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根据选段内容给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任选一种,先摘出例句,再指出例句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慢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来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公斤,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公斤。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
“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
“没了,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
“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她还是哭丧着脸不搭理。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我两个走到村东,过了河滩,到了一方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
“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①。辛苦你了,回头我叫她给你送水来。”
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
“原来求的是你啊!”
我说:
“来是你的地啊!”
她把水壶放下,对我说:
“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说:
“我们当兵的可没得罪你呀。”
她说:
“你没得罪我,我是恨我们那个当兵的。”
我问:
“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
“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
“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
“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
“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
“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
“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
“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的脸红了一下,她说:
“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
“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在家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种地,忙得不行,现在是有好多人给她耕种。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
“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有删改)
【注】①玉茭子:玉米。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帮忙翻沙的家属就是上午和“我”吵嘴的女人,这一巧合的设置出人意料,推动情节的发展。 |
B. |
“枣树快要长叶儿”,大杨树“绿油油的”,这段景物描写照应小说题目,写出山中一派生机的景象。 |
C. |
“我”翻沙时的一段插叙,既交代了“我”从军的经历,同时也流露出当时没有见家人一面的后悔。 |
D. |
小说语言平实而充满温情,“你在家里也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等对话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A.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这句话四个动词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B.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为什么这时候女人“才真正”笑了?)
(3)本文以小女孩穿上军装的情景作为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摘编自《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莞大力推进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感受科学魅力。 |
B. |
东莞和曲阜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开展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
C. |
研学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
D. |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依据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主题。 |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莞市中小学开展的科普研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
B. |
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可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
C. |
“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
D. |
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研学”与“旅行”融合,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 |
(3)子瞻中学拟开展“山水文化”研学旅行,请你从以下路线中选择一条,仿照示例,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你的研学方案。
①文化之旅:子瞻中学→李密故里→彭祖山→三苏祠→子瞻中学
②山水之旅:子瞻中学→烟雨柳江→瓦屋山→黑龙滩→子瞻中学
示例:
阅读下面一则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绿色长城”,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人的一小步,汇聚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山川更绿、让家园更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过去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主动挺进沙海,40多年来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昔日漫漫黄沙如今林草郁郁葱葱,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湖南省岳阳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成立工程指挥部,多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高质量发展要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让“生态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保障有机统一、统筹兼顾。甘肃、宁夏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创建旅游示范区,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就业……生态保护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汇聚出强大的“绿色合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让美丽中国“美”无止境!
(作者:李非燃;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1)下列不属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绿色成为生态文明的“底色”。 |
B. |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挺进沙海,用白发换绿洲,立下“一代一代干下去”的誓言。 |
C. |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
D. |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同发力、持之以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
(2)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
重庆市沙坪坝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
B. |
几十年来,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持之以恒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
C. |
青岛市强化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
D. |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筑牢绿色屏障,依托绿水青山,旅游等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统筹产业结构发展与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
B. |
岳阳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保护与治理合力。 |
C. |
甘肃、宁夏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谋划新能源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
D. |
只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和统筹兼顾,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2)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