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其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方言
郑也夫
①如果有人说,地球上保留几十种至多几百种动物就足够了,其他的物种可以任意捕杀或坐视它们随着生存圈被人类蚕食而渐渐消亡,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不会同意。但与此同时,人类虽然没有明言他要杀死小语种和方言,但在行动上似乎只准备保留几十个大语种,甚至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大语种的使用上,并且是如此坦然地帮助和促进大语种对小语种的吞噬。
②动物保护意识的苏醒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其时很多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作古。语种保护的意识甚至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或即将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即每两个星期将有一种语言在世界某个地方消亡。
③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和语种?首先在于权利。每一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小民族都有使用祖先传递给他们的语言的权利,那几乎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其次,这种保护对其他物种,对其他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文化储藏和积淀在语言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储藏在其多样的语种中。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多样的,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又可以帮助它适应和安度环境的变迁。正如同一个愚钝的村妇宁愿牺牲一点便利,也会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道理很简单,广大地域中的长期社会历史生活必然形成多种语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帝国政治及其“书问文”的政策,框定了其疆域内语言变异的限度,其特征是一个语种,诸多方言。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便储藏在这无数支方言中。四川文化与四川方言,苏州文化与苏州方言,等等,都是交织在一起,互为表里,共存共荣的。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该地文化中的诸多内容都将随之流逝。
⑤保护语种与方言该做些什么?消极的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因为很多小语种、小方言几乎一定会消亡。积极的手段则是尽可能保护和保留住更多的方言。要做到这点就要认识语种、方言乃至物种消亡的原因。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通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功利哲学的盛行和电视的流行,决定了我们不必再刻意鼓吹学习英语和推行普通话了,它们的优势已经太大了。倒是应该在地方媒体中给地方话留下自己的空间。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并且着意地帮助一下方言。我们过去推行普通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令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第②段中的哪句话能准确概括第①段的内容?请摘录在下面。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写村妇“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扬州举办“小小方言发言人”大赛的看法。
材料:2013年11月23日下午,由扬州市教育局语委办、扬州新闻广播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小小方言发言人”大赛成功举办。比赛中,小朋友们努力用扬州方言向评委们讲述儿歌、童谣和成语故事等。评委们也列出一些老扬州话来考验小朋友,比如:皮脸、透神等。小朋友们在学校都学习并使用普通话,所以从他们口中出来的“扬普”令全场人捧腹。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第⑤段中加点短语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指什么?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孔乙己》(节选)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 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 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 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 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 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 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 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划出选文中对孔乙己进行肖像描写的句子,并简析其作用。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句中,“摸”字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秋天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待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被打断腿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喜舍
张丽钧
①去石家庄公干,事情办得出奇的顺,凭空多出来一个晚上的时间,跟自己说:买本书看吧。
②便到楼下的小书店去选书。看到一本星云大师的《喜舍》,眼睛陡然亮了。翻书看时,发现内页有两处打眼的破损。便跟卖书的女孩说:“帮我找本新的吧。”女孩抱歉地说:“就剩这一本了。要不是有这两处破损,也早就卖出去了。不过,您仔细看看,虽说有破损,其实是不影响阅读的,两个洞洞都在空白处。”我笑问:“可以打个折吗?”女孩说:“对不起,我是为别人打工的,对任何一本书都没有打折的权力。”我按照标价,递给了她20元钱。
③整个晚上,我都在虔心聆听大师的教诲。精警动心的语段,在本子上做了摘录;禅意氤氲的插图,用手机拍了照片;博大深邃的思想,入心生根,永生难忘。
④书不厚,到23点,我已经全部看完了。“过河要拜桥”,遵从着星云大师的教导,掩卷之后,郑重将书捧于面前,恭敬地道了声谢。
⑤第二天一早,吃过了早餐,我拿着那本书去找那个女孩。初升的太阳照在女孩青春姣好的脸上,看得人心生欢喜。正埋头拾掇书案的女孩一抬眼,看见了我,也看见了我手里拿着的那本书,她惶急地说:“我们卖出的书一律不退不换的。”我笑说:“我知道。我看完了这本书……”不等我把话讲完,她就抢着说:“看完了也不能退呀!谁买了书都会看完的,要是人人都看完了就退,我们的生意还怎么做呢?”我说:“看把你急的,你倒是听我把话说完呀。我是说,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非常棒;而你的书店里就剩下这一本书了,再有人想买,就买不到了。所以,我就把这本书送了回来。我首先推荐给你看,你看完了要是觉得好,还可以推荐给别人看——当然,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再把它卖给喜欢它的人。”女孩的眼睛越瞪越大。最后她说:“你心真好!……不过,我可是一分钱都不能退给你呀!”我说:“我不要钱。至于我想要什么,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⑥告别了女孩,一个人拖着拉杆箱走在骀荡的春风里,沿路是开得正盛的樱花。我忍不住地想:那个女孩,究竟会不会去那本书中寻找答案呢?当她读完了那本卖出去后又跑回来的书,她还会是原先的那个自己吗?她会不会像我一样,有生命摆脱匍匐后御风而飞的感觉?或者,她根本就不会去读那本书,单会痴痴地想: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作者到底在书中施了怎样的魔法,竟可以让一本定价20元的书卖出40元的好价钱……不管怎样,那女孩定是欢喜的吧?当她下班回到家,跟父母谈及此事,她的父母像听传奇一般听着女儿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妙故事,他们的心,定然也是欢喜的吧?而这些欢喜的根芽,缘于我一早临窗梳妆时一个小小的念头。我用“送书”这个举动为这本《喜舍》写了一篇不一样的“读后感”。我御风而飞的欢悦,无人能及。
⑦——亲爱的女孩,你找到星云大师给出的答案了吗?星云大师说:“惟有‘给’,才有好因好缘。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原载《燕赵都市报》2014.5.10.)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写道,阅读完《喜舍》后“博大深邃的思想,入心生根,永生难忘”。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细节来证明作者已经遵循星云大师的教诲。
第⑤自然段中面对书店女孩的疑惑,作者回答说:“至于我想要什么,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读完全文,请你分条概括作者到底想要什么。
请简要赏析下面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一个人拖着拉杆箱走在骀荡的春风里,沿路是开得正盛的樱花。
文中多次提到“欢喜”,请你结合文章,简要指出下面句子里“欢喜”的含义。
①升的太阳照在女孩青春姣好的脸上,看得人心生欢喜。
②不管怎样,那女孩定是欢喜的吧?
作者说:我用“送书”这个举动为这本《喜舍》写了一篇不一样的“读后感”。请你说说她有怎样的读后感?分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勇于“不敢”
乔兆军
①勇敢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值得肯定、赞扬的精神。然而,有时候“不敢”也不失为一种勇敢,而且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勇敢。
②十九世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一位有名的决斗家。有一次,俾斯麦与科学家维磋因言语不和,向他提出决斗。收到邀请的维磋既吃惊又为难,身为科学家的他,并不擅长决斗。
③决斗那天,俾斯麦大方地让维磋优先选择决斗武器。令人惊讶的是,维磋拿出两条事先准备好的腊肠,并解释道:“因为我是个科学家,所以选择腊肠作为决斗武器。这腊肠一条十分可口,一条却灌满了致命的细菌。”他接着对俾斯麦说:“来吧,你选择你的‘武器’,我们一起吃吧!”
④俾斯麦望着这两条腊肠,愕然半晌,生气地转身离去,有生以来第一次红着脸退出了决斗场。
⑤作为军人,俾斯麦不打无准备之仗,或许他不屑于以腊肠对决,但无论如何,维磋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化险为夷。维磋如果逞一时之勇,上决斗场彼此开枪射击,无异于蒙着脸面对死亡,倒不如以腊肠对决,或许还有险胜的机会。
⑥《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一个人无所顾忌,则充满凶险,有所顾忌,则稳妥灵活。事实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既勇敢同时又勇于“不敢”的。
⑦《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不失为金玉良言。
⑧《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
⑨“不敢”,它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线,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和“不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人的“敢”,不该办的事敢办,不该拿的钱敢拿,台上讲廉政台下搞腐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结果落得身败名裂。
⑩勇于“不敢”,与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原载《北京日报》2014.3.27.)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选择、整合成一句话来回答。)
请你简明扼要地指出第⑦自然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答题之前,先在试题上将文章分层,并根据各层大意,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并把“论证思路”的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