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给划线字注音
1)革履( ) 2)鞠躬 ( ) 3)濡湿 ( ) 4)慷慨( )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2分 )
地点:
主要人物: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 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原文)。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 (原文)( 1+2=3分 )
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4分 )
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芦花荡》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文段划线句“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文中画线句“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较富有表现力,请就其中的“顽固的老玉米”作赏析。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文末写到“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的同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写出“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
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阅读黄传惕《故宫博物院》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一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③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选文主要介绍的是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请按顺序概括说明的内容。
()——太和殿的内景——()——()第②段是怎样用空间顺序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的?(要写出立足点和方位)
故宫的建筑理念主要是要突出“皇权的中心”。结合选段内容,举例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这种理念?(3分 )
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太和殿的高大雄伟、壮丽精美。 |
B.第③段中“全长约八公里”中“约”字,看似模糊,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
C.第④段作者写大典时皇帝端坐宝座,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烟雾缭绕等直 观地表现了太和殿举行大典的功能。 |
D.第⑤⑥两段,作者简要介绍中和殿和保和殿,从全文看,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太和殿 |
的雄伟壮观及其巨大作用。
记叙文阅读
把爱写在左手上
天歌
我有个很阳光的朋友,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上篮。动作一气呵成,总让我们倍感惊喜。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一只神奇的左手。这只神奇的左手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弹钢琴。
而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身上总弥散着一股阳光的味道,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和轻松,他会跟每一个用诧异的眼神打量他的人挥手,他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他甚至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他是那种能让你忘记他的缺失的人。我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无法理解他用一只左手支撑起这样完美人生的根源。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邀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家的院子很大而且整洁干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看上去都很健康,他的父母亦显年轻,家里的电视机播放着欢快的文艺节目,很有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佳肴。在大家执筷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么一家子人,居然同时用左手握筷,我和同去的朋友,竟然都迟疑起来。
晚餐过后,在院子里聊天,我握着他的左手笑着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你的左手这么神奇了,他们赋予你太强的天赋了!”
听我这样一说,他哈哈大笑起来:“你想错了,我们家天生的左撇子只有我一个,在我出生之前,他们都用右手做事,而从我出生之后,他们才都成了左撇子。”我不解:“那么为什么最后都成了左撇子呢?”他说:“在我懂事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用左手生活的,因为我的家人都用左手做事情,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大多数人都在用右手做事情。而家人为我能习惯用仅有的左手生活,也统一用起了左手,用左手关灯、洗脸、拿筷子……父亲甚至把门把手都调换了方向……慢慢地,他们都和我一样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整齐、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我完全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操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之前,他的家人们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和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选自2011年4月12日《石家庄日报》)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我的情感变化。
惊喜——( )——无法理解——迟疑——明白——( )——感动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
(1)我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无法理解他用一只左手支撑起这样完美人生的根源。
“身体残疾和心理也一同‘残疾’”分别指什么?“他的‘健康’”指什么?
(2)我忽然发现这么一家子人,居然同时用左手握筷,我和同去的朋友,竟然都迟疑起来。“忽然”“居然”“竟然”表明了什么?“他家的院子很大而且整洁干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看上去都很健康,他的父母亦显年轻,家里的电视机播放着欢快的文艺节目,很有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为什么对他的家庭做这样详细的描写?
“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整齐、真挚而细致的爱,”“为了让他健康和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说明文阅读
让塑料成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如众所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被100%地完全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产生较少有害气体的塑料袋。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著名连锁超市“家乐福”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得到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回到家,它能作为您的垃圾袋;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年第10期,有改动)传统塑料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法国人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第③段“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一句中划线的“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何“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除了本文介绍的方法以外,你还有哪些好的想法或做法呢?请列举出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