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 559年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在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参加祭孔大典的领导和嘉宾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淀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承载着厚重文化传统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还为全球华人华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6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惠民生的良好态势。某校高三(1)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某区党委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倾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常态。
同学们深入社区采访。居民甲认为,现在社区的一些居民素质较低,要优先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工作。居民乙认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比较单调,当务之急是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根据群众意见,该区党委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创新文化惠民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着眼,谋划发展蓝图,从细节入手,盘活本区各种优势资源。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承担教育讲座,开展了健身、书画摄影比赛、广场舞、文艺表演等活动,使社区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1)请从居民甲或乙中任选一种观点,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理由,并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区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材料,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区党委整体谋划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的意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对文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4分)
(1)请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2015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年。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 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数据
注:年初预期目标为 7.6%;2014 年我国万元 GDP 能耗下降 3.7%。
2014年中国大陆相关经济发展数据
(1)解读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意义。
材料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3)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还要解决城乡文化冲突问题。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材料一:《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的户籍问题,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人口流向。
材料三: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碰撞,在这场碰撞中,有冲突,也有融合。具体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同步,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不断增加,而乡村则保留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随着城乡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增强,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因地理位置及其影响力成为中心文化。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零散分布在偏僻的山村,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加之随着城乡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分化也在不断加剧,广大农村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文化也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1)结合材料一,阐述《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唯物史观依据。
(2)结合材料二,分析《意见》阐述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3)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城乡文化冲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如何落实改革的各项顶层设计则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既要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15个改革方面全面推进,又要优先在收入分配、养老、社会保障等关键环节作出实质性的大胆突破;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和协同性,各部门各地方需要发扬改革“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局部和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整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的有机统一。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二是目前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日益融为一体,迫切需要文化体制改革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化解社会风险中的引领;三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面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落实改革的各种要求的合理性。
(2)指出材料二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的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