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试管号 |
Ⅰ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右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
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
B.过程②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
C.过程③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两品种进行育种时,采用如下两种育种方法:一种是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连续自交,再从子代中选出用于生产的类型;另一种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1/4 |
B.前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
C.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
D.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乙肝病毒是一种约由32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链DNA病毒,这种病毒的复制方式比较特殊,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①表示复制过程,与DNA解旋酶、DNA聚合酶有关 |
B.②表示表达过程,与RNA聚合酶有关 |
C.③表示转录过程,与转录本科有关 |
D.①过程需要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③过程需要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
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