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利用下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他使用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阻值为5Ω(R1)、10Ω(R2)、20Ω(R3)的定值电阻、“15Ω lA”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1)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2)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答出一条即可)。
(3)正确连接好电路后,小明首先将R1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R1两端的电压为1.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①小明将用R2替换R1接入电路,接下来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②小明用R3替换R2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R3两端的电压始终无法达到1.5V。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各元件均完好。请你帮他找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③在不改变电路和器材的前提下,针对②中的问题,怎样改进该实验,请写出你的办法: 。
在降落伞比赛的活动中,小丽将活动中的具体数据进行了记录,来用于研究降落伞的滞留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活动中利用的测量工具有:天平、()、秒表;
2.分析数据1、2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落伞的()有关;
3.分析数据2、3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落伞的()有关;
4.分析数据2、4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落伞的()有关;
5.分析数据5、6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落伞的()有关;
6.实验中利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7.根据表格可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还与降落伞()有关。
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实验过程中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前10cm处,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再取一支与a等大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使之与蜡烛a的像____,该位置就是蜡烛a的的位置,此时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 cm。
问题讨论:
将玻璃板换成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并在它后面加放一个光屏,为了使蜡烛a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明亮的像,应将蜡烛(“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如图甲所示,是测定一个额定电压为2. 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路图。
(l)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电路接通后,移动变阻器滑片P,小灯泡始终不发光,电压表始终没有示数,电流表的示数随滑片的移动而变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3)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指针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____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如图甲所示,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金属块下表面所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ρ水=1.0×103kg/m3)实验数据如下: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h/cm |
0 |
2 |
3 |
6 |
8 |
10 |
12 |
14 |
| F/N |
6.75 |
6.25 |
5.75 |
5.25 |
4. 75 |
4.25 |
4.25 |
4.25 |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N,第4次实验时,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为N。
(2)分析表中1—5次实验数据,说明:。
(3)图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金属块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 ( )
(4)金属块的密度为kg/m3。
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小明同学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下表,但他漏填了第二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其质量和体积的读数如图所示,请你帮他完成下表:
| 实验次数 |
测量对象 |
质量m/g |
体积V/cm3 |
质量/体积g/cm3 |
| 1 |
铁块1 |
46.8 |
6 |
7.80 |
| 2 |
铁块2 |
|||
| 3 |
铁块3 |
156 |
20 |
7.80 |
| 4 |
塑料块1 |
7.5 |
6 |
1.25 |
| 5 |
塑料块2 |
12.5 |
10 |
1.25 |
| 6 |
塑料块3 |
25 |
20 |
1.25 |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小明与其他同学交流后,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个关系,其表达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