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五月的槐花
⑴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故乡的槐花又开了。放下电话,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晚风夹杂着城市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突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⑵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随便装点了行囊,我便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⑶刚走到村口,远远的我便看到了坐在门前老槐树下的母亲。
⑷“妈——”
⑸我的喉咙里涩涩的,A.母亲抬起头,摘下眼镜,眼睛里满是惊喜,随即放下手中的活,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我觉得母亲好像又苍老了许多。我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流了出来。母亲好像觉察到了什么,便岔开话题:“云儿,快歇着去,妈去给你打水,洗把脸再说。”母亲顺手拿起毛巾和脸盆。我分明看到:母亲在转身的那一瞬间,迅速地拭去了腮边两行浊泪……
⑹捧起冰凉的井水洗完脸后,顿觉轻松了许多。摆脱了平日里繁多的应酬,此时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就势躺在大沙发上,竟酣然入睡了。
⑺一觉醒来,母亲不知干什么去了,我信步走出了卧室。B.屋外,一树树槐花开得正艳,满树晶莹的花瓣如串串剔透的水晶,鹅黄的花蕊不时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⑻母亲颤巍巍地站在凳子上,踮着双脚,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从树枝上打下串串的槐花。如血的残阳,母亲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弱。不觉中淡淡的花香将我眼睛浸得湿润……
⑼晚上,母亲在闷热的厨房里,又是和面,又是洗槐花。忙活了大半天,才兴冲冲地端给我一碗馋人的槐花饭。我接过这似有千钧的“佳肴”,狼吞虎咽地吃个精光。母亲静静地坐在我的对面,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
⑽临睡前,母亲从衣柜里拿出崭新的床单、被褥,铺好床后,再三嘱咐我盖好被子,乡下夜里寒气重。那晚,母亲将我的脚丫紧紧的搂在她温暖的怀抱。温馨的梦里,我拉着母亲的手,坐在开满槐花的山坡,听她讲《王子与母亲》的故事……
⑾第二天,母亲起得很早,走了四五里山路从镇上买来一瓶槐花蜜,硬是塞进了早已被她塞得满满的行囊。接着便又张罗着为我做早点。望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刹那间我竟觉得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位残忍的王子。
⑿临走时,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将我送到村口,又是一番千叮咛,万嘱咐。
⒀坐在返城的客车上,窗外,一树树冰清玉洁的槐花一闪而过,我蓦然觉得,母亲的爱诚如这朴实而又圣洁的槐花,虽然平凡却又凝重而深沉,足以让我一辈子去细细品味。五月的风拂过脸庞,一缕醉人的幽香潜入心底,淡淡的花香中,我已泪流满面……
章以“五月的槐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⑴段结尾“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突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心里空荡荡的”?

第⑻段“不觉中淡淡的花香将我眼睛浸得湿润 ”,请简析“我眼睛湿润”的原因。

从文中划线的A.B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母亲抬起头,摘下眼镜,眼睛里满是惊喜,随即放下手中的活,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
B.屋外,一树树槐花开得正艳,满树晶莹的花瓣如串串剔透的水晶,鹅黄的花蕊不时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我选( )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①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②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③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④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林”,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⑤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⑥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⑦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⑧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约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③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哪句话最能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

“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约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中的“约”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课外阅读 14分)
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询问注意事项,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子,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眼圈红了(a)。
④出发的那天下着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赶到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已经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子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子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了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b)。
⑦以后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用再嚼干冷难咽的馒头,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吃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以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子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根据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读女孩子的复杂心情。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第⑤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从文中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回答l3—18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 ,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 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l930年到l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7)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 不同含义。
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 第一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三件事
(1)。(2)。(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诚信老爹
王晶晶
①告别的时候到了。85岁的吴乃宜躺在床上,使劲握住来访者的手。其实他已经没有力气了,手上的虎口处一点肉都没有,薄得像层纸,可以被扯起来。他于2014年1月19日凌晨在家中去世,走的时候还不到90斤,已经很长时间吃不下任何东西。
②7年多前的夏天,这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老渔民也是这样,躺在床上不吃不喝。那一年,4个儿子出海捕鱼遇到台风“桑美”,老三被桅杆砸中,老四被渔网缠住,老大把救生圈扔给弟弟后自己沉入水中。只有老二活了下来,他的腿部受伤落下病根,还感染了吸入性肺炎,失去了劳动能力。
③吴乃宜和老伴在床上躺了3天,觉得做人都“没啥用”了,直到债主拿着欠条找上门。出事前,4个儿子刚刚借了80多万元换了钢质渔船。承诺并没有随风而逝,尽管没有法律依据要求父亲替儿子还债,可吴乃宜说:“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
④吴乃宜从床上爬了起来。他领到3个儿子的人身保险、船只保险赔款24万元,家都没回,就用衣服包着几钱去了信用社,还了第一笔欠款。渔船被打捞上来,卖了30万元,他一分没留又全部给债主送去。在接下来的6年里,这位老人拾废品、织渔网、卖土鸡蛋。2012年,他终于还完了所有的欠债。
⑤就在人们都以为吴乃宜终于可以安享晚年时,他又倒下了。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站起来。晚期尿毒症夺走了他的食欲、体重,最后是生命。社区干部最后一次见到他时,躺在床上的吴乃宜蜷缩着身体,指着胸口用微弱的声音说:“堵得慌。”家人说,只有疼得受不了时,他才会叫出声来。
⑥主治医生说:“他长期营养不良,加上没有及时治疗,肾脏基本都坏了,被耽误了。”
⑦在还债的那6年里,吴乃宜每天只吃两顿稀饭,邻居说这么多年没见他们家买过猪肉。他的背上生了严重的骨刺,实在受不了了,才花几块钱去打一针。前去采访的记者在他家只看到一台老式的柴灶、一个摇晃的饭桌以及一张斑驳的旧木床。
⑧儿媳抹着泪说:“家里桌上经常一点菜都没有,有时菜放了好几天都长虫了,他还在吃。”
⑨可是一旦赚到的钱能凑成整数,吴乃宜就大方地让儿媳全给债主送去。一个饮料瓶能卖几分钱,在沙滩上捡满一筐能卖4块钱;给别人织渔网1万眼能赚1块钱,吴乃宜和老伴织4个小时也才织了5000眼。
⑩他会在凌晨3点突然醒来,嘴里念叨着“还债,还债”。他跟唯一幸存的二儿子说:“我死了以后如果还不完,你必须答应我,自己会还,如果不还,我死都不目的。”在儿子眼中,父亲是个很“硬”的人,过去在谁家借了一颗螺丝都得记在本子上,一买回来马上去还。
⑪2011年,媒体记者报道了吴乃宜的事情。他的故事夹杂在“预约出租车司机被爽约”这类社会新闻里,他被评为当年“感动温州的十大人物”。人们亲切地称他“诚信老爹”,并寄来捐款以及治疗骨刺的药。2012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公益人士的帮助下,他还完了最后一笔欠款。
⑫二儿子的身体逐渐恢复,又可以打鱼了,一家人还搬进了新房子,可2013年秋天,吴乃宜突然头晕得厉害,站都站不稳。起初他以为只是感冒,儿子劝了半天他才去了医院,结果发现已经到了尿毒症晚期。
⑬尽管医院减免了全部医药费,但吴乃宜住院两个多月便放弃了治疗。他每周需要做3次透析,每次4至6个小时。为了逗父亲开心,二儿子曾在病床前举着“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荣誉证书,问他认不认识。吴乃宜指了指“道德”两个字,有气无力地说:“我躺着真不道德啊,躺着还有什么道德?”旁边的人都被他逗乐了。
⑭那是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一家媒体用摄像机记录下病房里的这一幕:吴乃宜的眼睛都已经睁不开了,说话也走音了,不知为什么,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动了动嘴唇,用微弱的声音问儿子:“现在年底就快到了吧?欠的钱都还了吗?” (《读者》2014.7)
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目()
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短语“薄得像层纸”在文中的意思。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了(记叙顺序),写出了吴乃宜老人
的故事。
第⑩段中加点句子“父亲是个很硬的人”怎么理解?
请你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吴乃宜设计一则颁奖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