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广东广州中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请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
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超级智能住宅》,完成问题。(共11分)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有删改)

1.

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 四字词语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2.

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

3.

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综合性学习。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①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②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活动:
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kuò)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
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zhě)君和我一同受用!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请将其在横线上改正。
① kuò改为 ②zhě改为
(2)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天生深信 B. 生平信服
C. 天生信服 D. 生平深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男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个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名初中生,而不是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是我把钱存进去的。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这样。现在还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说:“先生,你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问。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达到把钱存入你们银行的年龄,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而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说:“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向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看看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吧!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一下银行是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的。”
“当然,”他温和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这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这才是他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的。”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我说。
请根据文中“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具体内容补充表格中的空缺。

他(“银行职员”)

“他”微笑要为“我”服务
“我”说现在不想办了,以此表示不满

“我”质疑他所说的规定
他仍以年龄为由拒绝了男孩

你认为文中的银行有没有因为客户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文中划线句子,请结合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男孩在这段沉默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
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请结合上下文在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充“我”对“银行职员”所说的一句话。(50字以内)。
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那你认为“我”该不该插一杠?请分别从小说情节和人物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