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针对石蜡燃烧开展如下延伸探究,请你帮助解决探究过程的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石蜡中除含碳、氢元素外,是否还含有氧元素?
【实验设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同学用精制石蜡、棉线烛芯做成蜡烛,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硫酸铜均易吸收水分,药品用量保证充足,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操作原理】
(1)请写出A装置(含导气管)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D的作用是 。
(3)装置F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为达到实验目的,反应前、后必须称量 (填装置序号)装置中的药品质量。
【数据处理】
(5)该同学在老师帮助下,经过一些补充实验和误差处理后得出了如下数据,请你帮助完成数据分析及结论部分。
实验事实 |
数据分析及结论 |
2.12 g石蜡完全燃烧,得到6.6g CO2和2.88g H2O |
写出计算过程: 结论: 。 |
【讨论交流】误差分析与处理:
(6)根据该学生设计的实验,你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是 (填写一条)。
(7)针对你提出的误差原因,提出减少误差的实验或改进措施: 。
皮蛋是我国一种传统风味蛋制品。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腌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同学们向这三种物质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和 (填化学式)。一定含有NaOH的原因是①CaO+H2O═Ca(OH)2;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①:Ca(OH)2
猜想②:Na2CO3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从而得出猜想②成立。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该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 。
方案二:乙和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乙同学观察到 ,证明猜想②正确。丙同学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证明猜想②正确后,同学们想进一步通过实验证明滤液中存在NaOH.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滤液中含有NaOH |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
【反思评价】丁同学认为步骤Ⅱ中的酚酞溶液也可用硫酸镁溶液替代,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某校同学开展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作为成员一起来完成下列过程。(说明:进行小组实验时,每组用到的仪器自行选择)
【实验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水槽等
【实验过程】
组别 |
实验用品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相同大小的棉花团、酒精 |
用棉花团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格灯火焰上 |
1.加热片刻, |
I |
2.加热较长时间后两棉花团都燃烧起来 |
Ⅱ |
|||
B |
相同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的碎 片、薄铜片 |
把滤纸和乒乓球的碎片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放在三脚架上加热铜片的中部 |
一侧的碎片先燃烧,一段时间后另一侧的碎片也燃烧起来 |
与A组中结论 相同(填“I““Ⅱ“) |
C |
蜡烛 |
|
一支熄灭,一支继续燃烧 |
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
【交流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正确解释了得出A组结论I的原因: 。
【反思提升】从安全角度考虑应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烫伤烧伤等危险;从知识角度考虑有利于灭火原理的学习。
小明在实验室里进行以下实验:他首先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为1.15g•mL﹣1的较浓盐酸40mL与46g蒸馏水混合配制稀盐酸,再跟石灰石反应制得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一直未见浑浊出现。为此,小明请教老师,老师建议他为弄明原因进行实验探究。下面是他探究的过程,请你帮他填答补充完整。
【提出问题】为什么制得的气体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浓度仍过大,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猜想二:澄清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将所得气体通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
|
猜想一正确 化学方程式 |
②吸取少量所用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 ,振荡。 |
溶液变红色 |
猜想二不正确 |
【分析结论】原来所配盐酸浓度达 ,应当将其再进行稀释。
【反思拓展】①小明的实验证明了澄清石灰水没有完全变质,但是并不能说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理由是 。
②若除掉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选择的最佳试剂是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水
c.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如图1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2)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
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 。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 (填字母)。
a,Na2O和O2 b.NaOH和O2 c.Na2CO3和O2 d.NaHCO3和O2
【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实验室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由Ba(NO 3) 2、NaCl、Na 2CO 3、Na 2SO 4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请你参与完成相关问题
Ⅰ【初步探究】兴趣小组实验设计及现象如下
【初步结论】(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 。
(2)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 3,一定没有 。
【交流讨论】为确定原固体的成分,需对溶液M中的溶质进行进一步确认
Ⅱ继续研究
【提出问题】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NaNO 3 猜想二:NaNO 3、Na 2CO 3
猜想三:NaNO 3、NaCl 猜想四:NaNO 3、Na 2CO 3、NaCl
实验与结论
实验 |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一 |
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一、三不成立 |
二 |
取实验一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四成立 |
【反思与评价】
兴趣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得出"猜想四成立"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 ,改进措施是 。
【实验结论】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