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国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现代阐释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共性的价值资源。因此民族文化个性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之一。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有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08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到2009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央中央共发布了十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十一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这个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十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乃至前进中的每一次失误,都无不印证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谛。
(2)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一直贯穿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再到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保增长”。
(3)针对材料中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演化过程,有人说:“真理会因人因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创伤。虽然灾难已过去一年了,但是地震给人们带来的阴影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消除。为此加强对经历灾难的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让他们的个体充分表达和发泄内心的积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你对此作简要评析。
(2)请你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2009年6月10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部分省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做好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请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为什么要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请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从学习科学发展观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唯物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