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一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体趫、其文班。
(2)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3)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釭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釭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菱,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釭:油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观虞人有生致者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暴:突然
D.予以是益宝狸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颇患之,若抱痒疾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虽乏,人智其奈之何②路漫漫其修远兮
D.①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 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
下列语句巾,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赋有用贼:侵害,妨害。,

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

A.①其根壮而叶大②视其处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下列语句编为旧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②以杏放,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同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 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 疏 轻 而 不 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谟,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时州客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相约各召一客。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其邻居有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其声始发之后,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
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 李生改容,坐客皆谢之。独孤曰:“公试吹《凉州》。”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之人也。”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不觉。”独孤生乃取吹之。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乃换之,曰:“此至入破,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況,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
(取材于《太平广记》)
注:①李谟(mó):唐玄宗时的乐工。②钧天之乐:天上的仙乐。③入破:唐代指乐曲演奏进入的某一阶段。④蹙踖(cù jí):恭敬。⑤帖息:平服,驯服。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私更宴更:轮流 B.李生拂笛拂:擦拭
C.得无有龟兹之侣乎侣:朋友 D.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等待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渐移舟于湖心

A.
托遗响于悲风
邻居召至者甚惭悔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独孤生乃取吹之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至则唯茅舍尚存
D.
金就砺则利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州客会镜湖
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和李谟聚会
B.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
C.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
老先生是神奇少有的人,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D.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这些笛子都不能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孤生本来就不在被邀请参加聚会之列,是临时被人带来参加聚会的。
B.带独孤生来的人认为独孤生没为李谟喝彩很没有礼貌,连忙替他解释。
C.众宾客看见李谟变了脸色,怕破坏了聚会气氛,于是纷纷向李谟道歉。
D.独孤生只凭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就已经让李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 小 则 凸 凡 鉴 洼 则 照 人 面 大 凸 则 照 人 面 小 小 鉴 不 能 全 视 人 面 故 令 微 凸 收 人 面 令 小 则 鉴 虽 小 而 能 全 纳 人 面 仍 复 量 鉴 之 小 大 增 损 高 下 常 令 人 面 与 鉴 大 小 相 若 此 工 之 巧 智,后人不能造。
(取材于《梦溪笔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C.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论:讨论。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杀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