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西南、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地先后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 、消毒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2)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可用 区分地下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 ,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 进行吸附。
(4)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水的组成,邀请你一起参加水的电解实验,发现两极上都有气泡冒出,其中正极与负极上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经检验,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 。得出水是由 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1)从C、H、O、S、Cl、Na、N、Ca、Cu等9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元素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② 造成硫酸型酸雨的气体;
③炉具清洁剂中的碱;④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⑤生成两种非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反应。
⑥难溶性盐溶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2)A、B、C、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从微观角度看,B图表示:3 (填化学符号)
②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填字母符号)
(3)在一定的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E和F,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若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该反应中生成的E和F的质量比。
②若F为氧化物,且参加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5: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证明与某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盘,称量其质量。然后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再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直至天平平衡。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最终小至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pH时,正确的操作是:。
②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组同学根据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l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2)同学们在称量氯化钠质量时,右盘未放纸片,则结果会导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3)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同学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4)同学们量取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则该小组同学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mL。(取整数).所取的水的体积。(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若其他的操作都正确,则结果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因为硝酸钾属于肥料,所以常用于配制营养液。小强要用5%的KNO3溶液配制1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计算、、;
现有元素H、O、Na、S等四种元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内容:
(1)写出由上述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化学式。
(2)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的氧化物为,其中除氧元素外,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为。
(3)写出由上述元素组成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②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