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当鱼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③④ |
如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
C.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 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
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①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②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A.①属于血浆,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原因一定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D.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
人体血液的正常pH约为7.35~7.45,若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由于人体体液的缓冲系统中存在如下平衡:
H++HCO3-←→H2CO3←→CO2+H2O H++PO43-←→HPO42- H++HPO42-←→H2PO4-
故能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正常生理活动。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当强酸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右移,从而维持pH稳定 |
B.当强碱性物质进入人体的体液后,上述缓冲系统的平衡向左移,从而维持pH稳定 |
C.某病人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会导致H+显然减少,pH显然增大,可能会引起碱中毒 |
D.在人体进行呼吸活动时,如CO2进入血液,会使平衡向左移动,H+增大,pH略减小 |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
A.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 |
C.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
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