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慎重
B.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C.劝帝早朝罢晏:晚
D.还边兵,宫市革:改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家语》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移树说
(明) 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縆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夫规大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之。
[注]:①陊:duò,敲掉 ②縆:gēng,用粗绳索缚 ③诎:同“屈”,屈服,这里指未录取。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东邻比:近来
B.其根围数尺规:限制
C.从贤士大夫游俾:使
D.作《移树说》以之贻:赠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B.以成其学,且之用也图穷而匕首
C.若碇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
D.夫规大坎疏,故根不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B.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C.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D.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下列名句对原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种树者移树成功的经验主要是“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这样就不会伤及树根。
B.作者最后将树木成功移栽的原因归纳为“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的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C.本文在写作上采取先实后虚,先叙后议层层铺设的手法,由移树到育人,前后照应,首尾绾合,充分体现了行文思路的缜密与严谨。
D.最后作者寄望族子嘉敬能够从移树者身上领悟育人的道理,培养人才也要经过“三卧三起”循序渐进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之罅实以虚壤。
(2)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3)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之用也。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问题:
(1)试分析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和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有和本质区别?
(2)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字数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以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纵:放任
B.贼窘,退庙湾巢:驻扎
C.顺之甚疾:痛恨
D.扉为床,不饰祸褥辍:拆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南京兵部主事②贼己遂等所灭。
B.①顺之以御贼上策②沈洋纡折有大家
C.①当截之海外②天文、乐律、地理、兵法
D.①贼构高楼望官军②兵事棘,犹不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
③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易,且降矣与:对付
B.奢不能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箕踞骂曰
B.赵战不利,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人之力而敝之
C.军吏无敢仰视者是寡人过也
D.兵,死地也,括易言之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