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家语》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对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邓先生墓表 .
(清)罗有高 .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
注释: .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③劘(mó):切磋,磨。 .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禽门,忍不自反反:通“返”,返回 .
B.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崇:推祟,推重 .
C.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就:靠近 .
D.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讽:诵读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邓元昌先生倡导程朱理学的一组是 .
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 .
②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 .
③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 .
④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 .
⑤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 .
⑥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 .
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才能突出,受到各位老先生的称赞;后来一生始终躬行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孜孜以求,自甘淡泊。 .
B.尽管有李养愚先生、易堂九子等学者的倡导,但程朱理学近百年来还是在赣州日趋衰落,而这时,邓元昌先生独扛起程朱理学的大旗,奋发学习,勇往直前。 .
C.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邓元昌先生教捡稻穗的孩子识字读书的细节描写,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迂拙可掬的学者形象。
D.作者罗有高曾接受过邓元昌先生的教导,因而奉宋昌图的嘱托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相信,后来君子中一定会有人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元昌先生的精神感动。
第Ⅱ卷(选择题部分,共114分)
四、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3分)
(2)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3分)
(3)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九年,
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
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
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
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
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
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
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淮、扬、徐三
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
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
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
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
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
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
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
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斌避兵浙江衢州挈:带着 B.言行或相悖 悖:错误
C.遮道焚香送之遮:拦阻 D.愆过丛集愆:罪过,过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的愿
B. ①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①上为太子择辅导臣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①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非常孝顺。在顺治二年,他侍奉父亲回到家乡,后来又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而以生病为
理由请求辞官,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守丧到期满。
B.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名的
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C.淮安、扬州两府遭受水灾后,余国柱认为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但汤斌派人重新察
看后认为并非如此,于是上书请求搁置余国柱的奏议。
D.汤斌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留,没有成功,
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12.文言文翻译(共3小题,8分)
①.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
译文:
②.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译文:
③.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译文: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即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唯:惟独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臣之所大恐也
11.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 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 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 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3)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 .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弭:消除 .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济:渡过 .
C.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卜:选择 .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本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
公至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
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
D.作者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州人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接着驳斥了所谓韩愈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而“不眷恋于潮”的观点。 .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
(2)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
(3)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乾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严君见背见背:离开我。这里指去世。
B.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自分:自己料想。
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大望:非常庆幸。
D.乱且未有定期定期:平定的时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夏完淳“贵得死所”得一组是()
①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②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③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④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⑤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A.①②⑤ B. ①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完淳牢记双慈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勤于国事,没有一天供养双慈,还不得不把双慈托养于人,他对双慈“大恩未酬”的负疚之情溢于言表。
B.夏完淳认为自己死不足惜,只是杀父之仇未报,不孝之罪通天,家运又日渐衰败,偌大的家庭将如何支撑下去,所以此时他在“报国”和“报母”的抉择上陷入了两难境地
C.夏完淳已经立下了破家报国的壮志,即使断绝后嗣也在所不惜。所以他交代这一事时口气相当的严厉,若有人妄立后嗣,他与父亲在冥冥中决不饶恕。
D.夏完淳不仅是血性的真豪杰,也是多情的好男儿。他恳请双慈保重玉体,他指望寒食节和梦兰时节的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他牵挂结缡二年贤孝素著的妻子,他集豪情和柔情于一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3分)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3)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