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瘞旅文(节选)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悯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繄注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乌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呜呼痛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注释:繄音yī,发语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就问讯北来事就:接近,趋向 |
B.明早,遣人觇之觇:窥视,探视 |
C.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将:将要 |
D.古者重去其乡去:离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携一子、一仆,将之任 | B.其能以无死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吾其还也 |
C.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 D.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徒以吾两人在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作于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的意思。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 |
B.这三个异乡人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凄苦哀伤之情。 |
C.吏目主仆三人之死,分三层写,既有侧面虚写,也有正面实写。但死因则一直含含糊糊,没有交代明白。不过在作者看来“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以及“游子怀乡”都可能是吏目致死的原因。 |
D.本文虽然是作者在借吏目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过,他与吏目还是有些不同的,他能“达观随寓”,终于在异乡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闻 尔 官 吏 目 耳 俸 不 能 五 斗 尔 率 妻 子 躬 耕 可 有 也 乌 为 乎 以 五 斗 而 易 尔 七 尺 之 躯 又 不 足 而 益 以 尔 子 与 仆 乎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2)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8题,共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 |
B.彼与彼年相若也相若:相似 |
C.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 |
D.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或师焉,或不焉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人非生而知之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D.①余嘉其能行古道②其孰能讥之乎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所讲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B.不拘于时,择师教其子 |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D.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因 |
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D.此世所以不传也 |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两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没有贵贱、(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距离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A.本文为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学“古文”而作,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意义深远。 |
B.第二段中作者运用多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及危害,层次分明,析理深刻。 |
C.第三段举事例,引言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主要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以圣人为师”的择师标准。 |
D.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笔力雄放的风格在本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文中的语言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气韵流畅,表现力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南:从南面 |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 …为王 |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 D.项王亦被十余创被:受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哪一组能表现项羽的英勇善战( )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③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④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⑤乃自刎而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善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或谓君不善学()(2)吾悉能志之()
(3)但志之而不思之()(4)不应而还走()
(5)李生故寻王生()(6) 谢曰()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王生认为自己善学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李生认为王生不得法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李生认为善学者需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B.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C.敢轻冒进兵者斩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D.须其力疲,乃可击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5分)
(2)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过:经过 |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胜:优美的 |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息:止息 |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捐:弃 |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已成现代汉语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