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赞密谋赞:帮助 |
B.间以军事入奏间:偶尔 |
C.上矍然曰矍:精神抖擞 |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寝:停止 |
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
B.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
D.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万石君罗文①传
苏轼
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
罗文,歙县人。性情温润如玉,心思细密令人喜爱,(他)隐居韬晦,有终老山野之意。同乡石工到龙尾山采石,在山洞里发现了罗文,罗文孤独地坐在山洞里,石工仔细地审视他,笑着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俊才啊,(你)怎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于是与他结交为友,(石工与他)切磋探讨促使罗文成才,(随后)让他跟从一些读书人学习,(罗文)趁此得以和士大夫交游,见到罗文的人都很喜爱并且敬重他。
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②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
汉武帝正有志于求学,热衷于书札、笔墨之事,用毛颖的后人毛纯做中书舍人。一天毛纯启奏说:“我有幸被您录用得以供您的驱使。然而依我的愚钝,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如今我的同僚们,不仅才能都不高,度量都不大,又都愚妄奸猾,不足以侍奉在您的身边,希望能够征召我的朋友罗文来帮助你。”汉武帝诏令罗文随计吏荐举入朝。在文德殿被汉武帝召见,皇上看着罗文,大为惊奇。让罗文在中书省待命。不久授予罗文中书舍人的职位。
是时墨卿、楮先生③,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重厚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
此时,墨卿、楮先生,都因为擅长文墨而被宠幸,四人同心同德,意趣相投,相处非常愉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文苑四贵。皇上曾慨叹:“这四个人,都是国宝啊。”然而(罗文在四人中尤其显得)持重敦厚、节操坚定、品行高洁,(本朝)从二千石到百石的官吏中,都没有比得上罗文的。
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祁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
汉武帝拥有各色人才并任用他们,各种书札公文笔墨之事,都有罗文等人参与。皇上考虑到他的功劳,就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分封给罗文,号称万石君。
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
罗文为人方正,不可侵犯,然而与人争斗不是罗文所擅长的,(罗文)喜欢与老成持重知书达礼的人交往,(他)常常说:“我与年轻后生相处,往往担心有被污损的危险。”他自爱不苟且到这般境地,因此小人们大多对他怀有轻蔑痛恨之情。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说:“罗文天性贪墨,没有廉洁的美誉。”汉武帝说:“我用罗文掌管书札翰墨,图的是利于治国罢了。罗文虽然贪墨,我原本是了解的,但不这样又如何显现他的才能呢?”从此左右的人不敢再说什么了。
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④,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
元狩年中,汉武帝诏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端紫,与罗文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虽然缺乏文才,但善谄媚特别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重用。皇上幸临甘泉,(到)河东祭祀,巡视朔方,端紫往往随奉左右,而罗文留守在长安的宫中。汉武帝出巡归来,见罗文蒙尘垢面,颇怜惜他。罗文借此进言道:“陛下用人,确实如汲黯所说,后来者居上啊。”皇上说:“我并非不挂念你,因为你年纪大,不能稍有变通的缘故啊。”左右侍从听了汉武帝的话,以为皇上心里不再喜欢(罗文),于是不再顾恤省视罗文了。
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殚翼起之。日殚,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⑤于南山下。
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日殚从旁搀扶起罗文。金日殚,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皇上深为罗文而忧伤,令宦官将罗文安葬在南山下。
(选自《苏轼文集•三十九卷》,中华书局版)
【注】①罗文:人名。有一种歙砚也名为罗文,产于婺源龙尾山。②毛颖:笔的别称,古时笔以兔毫制成,有锋颖,因此借作姓名为毛颖。韩愈有《毛颖传》。③墨卿、楮先生:墨与纸的别称。④端紫:指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⑤瘗:(y1)埋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成就:完成 |
B.武帝方向学,喜文翰方向:目标 |
C.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小器:吝啬 |
D.然搏击非其任搏击:争斗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歙之祁门三百户封文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每虑有玷缺之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C.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D.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文的一生有起有落,经历了成才、荐举、得幸、被谗、失宠等过程。他自重自爱,因而遭到小人的轻蔑嫉恨。 |
B.汉武帝用人重视真才实学,尽管罗文有贪墨的缺点,但汉武帝仍然重用罗文;汉武帝用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后来者居上。 |
C.罗文、毛纯、墨卿、楮先生共同协助汉武帝治理国家,四人同心同德,友爱互助,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作“文苑四贵”。 |
D.本文寓意丰富,能给读者很多启迪。从罗文成才的原因看,个人的禀赋固然重要,后天的学习与交往也很关键。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
(2)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①,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②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①程试:按规定的程式考试。后多指科举铨叙考试。②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往来,屡辱见过过:探访 |
B.先之启事,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
C.然其为功,亦不易也易:轻视 |
D.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徘徊:迟疑不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贪禄仕以养亲/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
B.惟恐不悦于时人/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
C.学成而身辱/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D.在《易》之《困》曰/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2)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3)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复蒋松如书(清)姚鼐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舍:客居 |
B.而其颇有所引绳者绳:纠正 |
C.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臭:气味 |
D.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逮:等到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是()今之为学者()陋,且有甚()往者为时文之士
A.以其于 | B.则之于 |
C.则其乎 | D.且之而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B.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C.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D.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住在乡里,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蒋读了非常高兴,并且赞同姚鼐的主要观点。 |
B.二程、朱熹对古人精深意旨的阐发比前人更加妥当,不像前儒笨拙呆滞而不合于情旨。 |
C.二程、朱熹更注重品德修养,又实实在在地在实践自己的学说,从而被后人所钦慕。 |
D.当代学者,由沽名钓誉的人带头,以批驳程朱为能事,矫枉过正,成为学术的大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
(2)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
(3)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
文言文阅读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侯,公既施庆于下,乃合僚吏,登兹以嬉。观望修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伐恶木,刜奥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焉如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内,重江束隘,联岚含辉,旋视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见,以为飞舞奔走,与游者偕来。乃经工化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涵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槛于回溪,出风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邃然万变,若与安期、羡门①接于物外。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服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概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后得,以为己功。未有直治城,挟圜阓②,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莫或异顾,一旦得之,遂出于他邦,虽物辩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之心目,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非是州之旷,不足以极视;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
【注】①安期、羡门:指已悟道成仙的人。②圜阓(huán huì):市场,商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之左曰漓水署:署名 |
B.盗遁奸革德惠敷施革:(被)扫清 |
C.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鉴:明察 |
D.既成以燕,欢极而贺燕:开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合僚吏,登兹以嬉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
B.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以其无礼于晋 |
C.忽焉如飘浮上腾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D.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美訾家洲亭于桂林的灵山秀水中胜景独擅,惋惜其不为人所知,颂扬裴公于惠施德政之余,慧眼独具,建亭于斯,遂使其撮奇得要,景甲桂林。 |
B.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在对訾家洲亭的景色描绘中,寄寓了自己不遇的慨叹和求荐望举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
C.本文构思新颖,起始突兀,以表现訾家洲之不凡,然后描写亭景含宏蕴元,变化奇异可谓形容尽致,结尾处层层转深,跌宕多姿。 |
D.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简古峭拔,情感表达含蓄隽永,以贬谪期间个人的全部感情观照山水,又借山水的描摹以传达心境,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意境。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
B.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
C.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竟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
D.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 惟是得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厚货居氓,移民于闲壤。
(2)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
(3)造物者之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