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指1861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材料二: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应该如何是好呢?保存(旧)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
——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三: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文件? 它是由谁颁布的?
(2)材料二“守旧衰老的政府”是指什么政府? 后来解决这一政府的方式是什么? 新政府将世界文明引进“东洋孤岛”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实材料 |
历史推论 |
正确与否 |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
这一考古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并管理火种 |
|
2.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
这一史实说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这是历史的倒退。 |
|
3.在殷墟的一处窖穴中,曾发现400多把使用过的石镰刀。《史记》记载: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 |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
|
4.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
这段话可以看出战国后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 |
|
5.《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时期“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
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 |
|
6.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朝鲜在汉朝就和中国有往来。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是“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是什么居民的房屋?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农作物。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材料二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感慨地说:“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材料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 材料一中,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2) 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3) 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在哪方面做出的贡献?其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请谈一谈你的感想或见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A 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 材料中A是谁?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