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下列划线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璧归赵 B.宁许以秦曲
C.不知将军之至此也 D.毕礼而

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将相和”中,舍人的一番话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能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2)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3)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 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B.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C.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 D.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孺子之为宰句读之不知 B.汉因举兵而攻之因河为池
C.乃出黄金四万斤臣乃敢上璧 D.欲与汉为一吾谁与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在家乡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中,他担任主持分配祭肉的工作,他分配的祭肉很公平,受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度称赞。
B.陈平到修武投降汉军之后,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土地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
C.为了解荥阳城之围,陈平建议汉王拿出重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相互产生怀疑之心,汉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D.陈平反间计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在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之时,汉王也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便对亚父大起疑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白诸兄日:“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5分)
译文:
(2)诸将成日:“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5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
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笃:忠厚,诚实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之田中,号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寺城,不复敢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卞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为尽孝心和解决家用不足,十四岁就勤力耕种,于秋天获得大丰收。最终“足充葬用”。
B.后高祖与吴明彻诚恳相交,推心置腹,纵论天下大势,高祖认为吴明彻精通兵法,博览群书,堪称英雄。
C.太建四年,吴明彻被任命为侍中、镇前将军,率军十三余万北伐,在寿阳大败齐将皮景和,夺得辎重无数。
D.太建九年,吴明彻奉命北伐,并多次击溃敌军,后因军溃被俘。不久因忧愤生病,死在长安.享年六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B.墙往往而是往往:到处
C.先妣抚之甚厚厚:亲切
D.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日:整天

对“庭中通南北为一”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庭中通\南北为一
B.庭中\通南北\为一
C.庭\中通南北\为一
D.庭中\通\南北为一

能够表现祖母对孙子关怀期望的一组句子是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前,院子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后来分了家,院子内外开了许多小门。
B.老妪是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常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
C.作者和老妪对祖母的感情深厚,回忆祖母的话时,都落下了眼泪。
D.祖母希望作者将来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把祖上留下的象笏交给了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