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小惠未(     )  (2)小大之(     )  (3)公将之(     )
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与“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本文写到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时,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一例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小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奏欲置酒众侍从
(2)臣再三良祐,迄不肯来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说 拜 谢 退 而 约 客 客 至 期 毕 集 独 兵 部 侍 郎 陈 良 祐 不 至 说 殊 不 平。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皇帝为什么“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病终②屋舍俨然③便还家④处处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渔人的行踪。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拾椹供亲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释:①岁荒:年成不好。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③异器:不同的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顺拾桑椹 / 中不至 B.以白米牛蹄之 / 临别
C.贼其孝/ 悲天 D.粮食不/ 智多谋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疏食饮水()(2)曲而枕之()(3)博学而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一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汝心之( ) (2)何苦而不平?(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2分)
(2)曾不若孀妻弱子。(2分)
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