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图所示: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2.4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
机械效率η
74%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在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中)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杠杆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明和小红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两瓶煤油中温度计可以显示煤油的温度。

(1)为达到实验目的,请按要求连接实验电路图(要求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变大)
(2)小红问小明:“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得到水,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小明与他的同学给出了下列四种答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因为煤油有颜色便于观察
B.因为煤油有比较大的热值
C.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密度
D.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比热容
(3)实验中,小明和小红发现烧瓶B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产生的热量越多。
(4)小红把实验装置作了一些改动:在相同的烧瓶A、B中装满煤油,用细玻璃管代替温度计做实验,当煤油温度上升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种思想和方法的是
A.将不同的电阻丝分别接到同一电路中,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B.将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音叉在振动
C.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取用两个不同灯泡
D.将小铁屑均匀洒在磁体周围,通过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来认识磁场的分布情况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2) 如图所示,经过调节后,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 _______ 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遮去凸透镜的上面一半,则物体像的大小将

(3) 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4)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填 “远离”或“靠近”)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a),要使支架上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自重的力臂为cm.
(2)如图(b),在左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若右边钩码离支点20cm,左边挂钩离支点15cm,每个钩码重为0.5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N.
(3)如图(c),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与图(b)相比,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弹簧测力计示数与其力臂的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为了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小刚用天平测量10枚硬币的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10枚硬币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由测量可得10枚硬币质量为_______g,10枚硬币的体积为________ml.所测硬币材料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如图是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或插图,请你根据要求填空:

(1) A图所探究的物理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图所探究的结论是
(3) C图所探究的物理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图所探究的结论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