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
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
B.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
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自在”指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
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
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
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
我们为何给人送花?赠人以花可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进化生物学认为,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物种而进化,从而使其不断传播开来。但是这种理论提出,植物——人类共同进化的根据是花儿带来的感情奖赏。
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至少5000年来一直在广泛种植花卉,与其他植物相比,它们拥有非常大的进化优势。他们还指出,花卉的形状和香味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为了验证其论点,这个研究小组给150位妇女带去不同的礼物,其中包括鲜花、水果和糖果等。结果发现,得到鲜花的妇女比得到其他礼物的妇女要兴奋得多,而且这种效应持续了数日。再者,得到鲜花的妇女比之前更积极地回答问题。他们通过另外的实验发现,鲜花不仅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露出笑容、开口交谈,而且还能促进认知功能,比如提高记忆力等。有些人得到鲜花后的情感表现甚至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来解释鲜花带来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风景和植物的欣赏跟人类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有关,当时人们要根据环境线索来寻找食物。由于花儿这种美丽的东西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人类变得“从感情上”欣赏这种美,所以会喜欢花。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将来会结出果实供人食用,这样的地方也可能比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然而拉特格拉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鲜花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在共同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鲜花是“超级刺激物”,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这些引起感觉注意的因素多数会造成我们的心理状态出现深度变化。
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利用对人的情感作用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进化,这跟狗的进化情况很相像。开花植物就相当于作为人类伙伴的动物。所以,下次你给别人送花就知道,你利用花的时候,花也在利用你。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花也在利用你”的一项是
A.花卉可能利用了其能激发人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这一影响来不断进化。 |
B.花可用来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 |
C.开花植物利用花儿给人带来的感情奖赏不断进化。 |
D.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 |
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鲜花带来的“心理效应”的一项是
A.得到鲜花比得到其他礼物更能让人兴奋。 |
B.得到鲜花后人更愿意与他人交谈、沟通。 |
C.鲜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
D.鲜花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引起人的心理变化。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
B.无论是鲜花的形状还是鲜花的香味,都能引发人强烈的情感反应。 |
C.原始人类对花儿的喜爱,与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 |
D.包括鲜花在内的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的物种而进化。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对开花植物进化的认识是一致的。 |
B.科学研究证实,鲜花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从感情上”喜欢花。 |
C.鲜花不仅能使人露出笑容,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促进思维功能发展。 |
D.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需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做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在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其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们之中的一小部分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可以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仍然在那里。
即使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自己先被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原载《文汇报》,有改动理解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选择体现霍金真正意图的一项( )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在中学基础教育。 |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
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科学)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这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
D.好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
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D.相信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能够消除一切“把我们消灭”的“危险”,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五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旅游”时却无不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对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生态旅游当前每年增长10%到30%,在1998年吸引全球900万人,连联合国也赶热闹,将2002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 ,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
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下列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为对象,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的旅游行为。 |
B.指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以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为宗旨的一种旅游行为。 |
C.指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接近珍稀野生动物,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的旅游行为。 |
D.指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当前每年增长10%到30%的一种旅游行为。 |
下列对“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生态游’时却无不担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旅游广告在“五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
B.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野生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
C.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影响, 而实际上大都未经审核论证。 |
D.举办的业者大都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而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行为不文明. |
根据原文,下列对“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动物的权益”,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被传播疾病。 | B.日常作息不被干扰。 |
C.生活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 | D.受到人类关心和喜爱。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A.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生态旅游应该赶快刹车。 |
B.生态旅游计划经审核论证,生态旅游经管理和监督,完全可以避免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和损害。 |
C.随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
D.由于开展生态旅游,目前我国已有大量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遭破坏,旅游资源退化,说明我国不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式“科学主义”的流行——对科学方法(特别是归纳法的形式方面)万能的崇拜以及认为主观与客观全然不可逾越与沟通的观念,对后一阶段的中国历史有着严重的影响。我在这里要略谈一下“科学主义”的流行对于中国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影响。流行的科学主义对科学抱持的形象,不但不能提供对科学的本质及其方法更切实的领悟与理解所需的资源;相反地,它剥夺了中国公众获得这项领悟与理解的机会。由于主张“科学的基础不是依靠其题材而是依靠其方法”,并强调形式与机械方面的归纳法是科学方法的优先部分,中国的“科学主义”实际上颠倒了对于科学本质及其方法的先后秩序的正解。随之而来的结果则是,信奉“科学主义”的人们,极少愿意去发展一项经由成功地形成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的问题的实例来获得科学素养的意识;这些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则是通过一项对个人所关心的具体而专门的题材所产生的个人的知识而形成的。因此,在“科学与玄学”这一重要论争的灾难性后果中,理知训练的创造性传统,找不到扎根的沃土。因为,人们普遍地认为任何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归纳法的形式方面应用到自己的学科上去——并认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他们不能了解如何形成理论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才真是学术研究的关键。所以,以一个价值次序为基础的(在这个次序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较有价值的东西,都有明确的认定),训练有素的判断力,使没有合适的机会得以发展;相反地一种没有次序的,相对主义的气氛流行了起来。在这样的气氛中不存在什么是中心,什么是边缘的问题,结果是考据校勘,导论式的叙述性著作,借学术之名传播自己所相信的教条活动——而非对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根据学术训练的理论上的理解——便渐次变成为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最主要活动。
克里福特·基尔兹(Clifford Geerlz)正确指出,当社会与政治危机加上了文化上因迷失方向而产生了文化危机的时候,那是最需要“意识形态”(ideo logy)的时候。“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然而,当中国知识分子,懂得了他们的过去的时候,他们将不会受处罚去重复过去的错误。现在他们必须好好安排今后的工作日程。下列对中国式的“科学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对科学方法(特别是归纳法的形式方面)万能的崇拜以及认为主观与客观全然不可逾越与沟通的观念。 |
B.指对归纳法的形式方面万能的崇拜。 |
C.指认为主观与客观全然不可逾越与沟通的观念。 |
D.指对科学方法(特别是归纳法的形式方面)万能的崇拜。 |
对流行的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供了对科学的本质及其方法更切实的领悟与理解所需的资源。 |
B.剥夺了中国公众获得这项(对科学的本质及其方法)领悟与理解的机会。 |
C.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是通过一项对个人所关心的具体而专门的题材所产生的个人的知识而形成的。 |
D.颠倒了对于科学本质及其方法的先后秩序的正解 |
对“理知训练的创造性传统,找不到扎根的沃土”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不能了解如何形成理论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才真是学术研究的关键。 |
B.以一个价值次序为基础的,训练有素有判断力,便没有合适的机会得以发展。一种没有次序的,相对主义的气氛流行了起来。 |
C.人们普遍地认为任何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归纳法的形式方面应用到自己的学科上去——并认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探索活动。 |
D.导论式的叙述性著作,借学术之名传播自己所相信的教条的活动——而非对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根据学术训练的理论上理解。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主义”在现代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动力应引起重视。 |
B.“科学主义”在现代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阻力不可忽视。 |
C.“科学主义”在现代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地具体分析。 |
D.“科学主义”在现代化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中产生的阻力是可以消解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原载1945年12月9日《时代评论》第6期)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
兽:____________
人:____________
鬼:____________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下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