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旌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字如其人

◆诸荣会

①我们写出的字,从来就不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还是一幅幅寓意隽永的水墨丹青,还是书写者形象、气质、精神的一种体现。因此,练字学书,与莘莘学子的求知问学,与芸芸众生的励志修身一样,都是为人生加分的一种方式。

②我们常有这样的记忆:初入学堂,学写的第一个汉字,或是自己的姓、名,或是"上、大、人"之类。当小手被提在老师或长辈的大手中,一面直接感受来自师长身体的温度,一面听着他们在耳边念叨着:"一撇一捺,这就是'人'字,做人要正,写字也要正……"如此情形,岂止是在学习写字,分明是在接受文化的传承和人格的塑造。

③随着学会书写的汉字愈多,我们被告知的写字规矩也愈多,诸知"执笔要正,运笔要稳""字要端庄,人要正派"等。与其说是关于写字的,还不如说是关于生活和做人的。

④次序、态度、品格、道德,所有的规矩,说到底便是一要包容,二要正直。因为这"规矩"二字,"规"是圆规,"矩"是直尺: 后者能作方,方最正直。"字如其人"包含着的是中国人之于文化的良苦用心。

⑤说到良苦用心,有一副字联很妙:"若不撇去即为苦,各自捺住终成名。"初看它,一般人或许只当是一副普通的对联,意在人生道理的训诫,但再细看,这种训诫正是通过"若"与"苦"、"各"与"名"四个汉字的形体结构来实现的。这副对联不只是在说"字",更是在说事理、说人生。这样的字联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语言智慧。

⑥写字绝不仅仅是写字,我们通过书写以重温汉字匀称、平衡、适度等□,并操练提按、顿挫、浓淡等□,更体悟和谐、计白、守黑等□,以求得笔墨之内的神韵和笔墨之外的精神,亦求得生活中待人处事的精益求精、以术求道。

⑦汉字既属于工具,也属于艺术,更属于哲学。中国人的文化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是由汉字的书写来成就的。因为如此,我们的写字既是实用的书写,也是文化的继承,更是人格的塑造。

(1)作者认为许多写字的规矩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和做人的法则,那么,你能从"执笔要正,运笔要稳"这句话中体悟出生活和做人的什么道理?

(2)请根据上下文提示,在第④自然段中的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3)第⑤自然段中的妙联,作者说它"不只是在说'字',更是在说事理、说人生。"请用通俗的话解释这幅对联所蕴含的处世之道。

(4)请根据你所了解的书法常识,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到第⑥自然段的方框内。

A.

用笔要领

B.

章法布局

C.

汉字结构

(5)积累链接:请将下边《论语》中的语录填写完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王晓河

①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以"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为追求,坚持"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开辟出新奇独特的图式构成与创作技法。隔行不隔理。无论绘画还是其他工作,都要在追求原始创新、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枝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迈向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不断在自主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自立自强上夯基筑台。

③从实践看,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学森曾告诫,国防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满足于模仿,不止步于相似,必须锐意创新"创着干"。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北斗导航、"嫦娥"奔月、量子科技,无不是靠大力推选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病患治疗、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之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④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气势壮才能本领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热血气概很重要。"搞科技,必须敢搞最尖端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逐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面对艰险挑战、繁重任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志,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果敢,方能唤起磅礴之力,打开科技新局面。

⑤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也没有坦途,关键要沉潜心志、打磨功底。 "两弹元勋"邓稼先常年风餐露宿,不仅披肝沥胆制定核试验理论方案,还时常深入西北戈壁滩试验场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十年磨一"箭",率领技术团队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技工作者进军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有"独钓寒江雪"的毅力。"一其心"心无旁骛,"冷板凳"沉静稳坐,"刨根问底"上下求索,"磨杵成针"独具匠心,最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⑥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砥砺自立自强之志,锤炼独创独有之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瞄准薄弱环节协同攻关,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文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选文开篇引用齐白石创作山水画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搞科技,必须搞最尖的,必须用勇气搏击科技'浪尖'",陈定昌院士主动到高精尖领域中流击水,遂成为精确制导领域中流砥柱。(句中连用两个加点词语"必须",有什么好处?)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晴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 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绵、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有改动)

(1)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第⑦段划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

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

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孩子的饭兜

赵汀生

①在北京城区,许多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除了背上书包,还得带个饭兜;提包样方砖样,形状不一;灰的黑的粉的,颜色各异。说是饭兜,其实是餐具兜,里面并无饭,通常是一个分成若干个格子的饭盒、一个汤碗、一个匙筷盒、一块小桌垫。有的会将水壶也放里边。

②孩子大多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接送,饭兜自然一概由他们拎着。早上快到校门口时,孩子说到了,把饭兜给我吧。提兜的总是说,不急不急。待走到校门口的家长止步线前,才将饭兜递过去:"你自己拎了啊,兜里有水,可别忘了喝。"而后,微笑着目送子走进校门。有的还会走到围墙边,踮起脚尖,透过栅栏的空隙往里看,直到那个背着双肩书包、拎着饭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③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有个小女孩,上学由父母接送,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有人问小女孩,爷爷是为了给你洗餐具还是为了每天能见见你?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

④清洗饭兜里的餐具。是家长每天必做的功课。用流动水仔细清洗,尔后逐件摊开,北京气候干燥,很快就能晾干,收起时见不到一丁点水珠或湿痕。装餐具时先将饭盒置于兜底,再放上汤碗、匙筷盒,继而放入折叠整齐的小桌垫以及水壶--上午要喝水,中午用餐时先要铺好小垫,将饭兜里的东西摆放规整,能方便孩子取用。家长清洗时根据饭盒中的残渣,可以大致推测午餐的菜品,或荤或素,或油腻或清淡,或大米或西食,并以此为参考,按照营养均衡搭配,补齐短板的原则,为孩子做出下一顿饭菜。

⑤都说北京大爷善侃,户外石桌上打牌,公园里遛鸟,三五个凑在一块儿,京腔京调,坦率直白,风趣幽默,聊国家大事、皇城轶事、街坊传闻,也有侃家事的时候。而侃家事时又总是离不开饭兜这个话题。

⑥想起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中学走读,每天早上出门时将用一片旧布包起来的二三两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一双竹筷塞进书包。走十几里路到校后先进厨房,小心地将大米倒入小饭钵,置于蒸笼里,然后才进教室自习。走读生们的菜装得并不很密实,菜汁渗进书包布料,于是常有腐败的酸臭味弥漫在教室里。偶有同学带的菜是酒糟腌萝卜或猪油兑酱油,香味阵阵,馋得大家直咽口水。那时书包也是饭兜,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

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看着,听着、想着关于孩子饭兜的种种,心中不禁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是爱,是暖",是感恩,是希冀。

(选文有改动)

(1)选文主要写了北京城区家长送饭兜、接饭兜、清洗饭兜,聊饭兜等有关内容。第⑥段回忆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③段结尾写到"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请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

(3)请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

(4)阅读选文第⑦段描写景物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喧闹与幽静

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

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

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在清静的房间里,关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

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胧,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潺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

⑥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间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

(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

(2)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3)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

(4)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