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登,武定侯英孙。正统中,从沐斌征腾冲,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朱勇等军覆,仓猝议旋师。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王振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八月,也先拥帝北去,经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币。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登与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等出谒,伏地恸哭。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是夕,敌营城西。登谋遣壮士劫营迎驾,不果。明日,也先拥帝去。
景帝监国。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于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边将自土木①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
四月,寇骑数千奄至,登出东门战。佯北,诱之入城。伏起,敌败走。六月,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登再击却之。越数日,奉上皇至城外,声言送驾还。登与同守者设计,具朝服候驾月城内,伏兵于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②闸。也先及门而觉,遂拥上皇去。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其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二年,登以老疾乞休,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
初,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及复辟,登惧不免,首陈八事,多迎合。寻命掌南京中府事。明年召还。言官劾登违召,鞫实论斩。宥死,降都督佥事。宪宗即位,诏复伯爵。
登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有改动))
【注】①土木:即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英宗前往大同亲征瓦剌失败,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②月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硃勇等军覆,仓猝议旋师旋:快速 |
B.是夕,敌营城西营:扎营 |
C.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寇:敌军 |
D.及复辟,登惧不免免:逃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王振不从,遂及于败自顺圣川入于营沙窝 |
B.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 |
C.军气为之一振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 |
D.大破其军及每至辄败,其气慑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郭登战功卓著的一项是
①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 ②以金二万余及宋瑛等家资进帝,以赐也先
③登率兵蹑之,大破其军 ④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
⑤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 ⑥登去,大同人思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自率军北征,郭登奉命担任随从护卫,前往大同。由于战况危急,郭登建议让英宗进入紫荆关,但王振并未听从。 |
B.英宗被虏后,由景帝代理朝政。景泰元年春天,郭登侦察得知敌人行踪,于是率兵跟踪偷袭,大败敌军,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队的士气。 |
C.当初,元军统帅也先挟持英宗经过大同,派袁彬进城索要金币,郭登紧闭城门,但在当天晚上又密谋派人劫营救驾。 |
D.英宗重新即位后,将郭登定为斩首死罪,后来死罪虽被免除,但被降职为都督佥事。之后,英宗又下旨恢复郭登的伯爵之位。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无子以兄子嵩为子登谪甘肃留家京师嵩窘其衣食登妾缝纫自给几殆弗顾登还欲黜之以其婿于会昌侯尝活己隐忍不发及卒嵩遂袭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拊慰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
②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
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平)陈豨(反)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分过,分担过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利贾人之金乎?利:以—-为利(贪求) |
B.愿令民得入田田:耕种 |
C.毋收稿为禽兽食稿:秸秆 |
D.高帝曰:“相国休矣!”休:休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相国乃利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B.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其李将军之谓也 |
C.相国不以此时为利/鲍叔不以我为贫 |
D.君即百岁后/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为皇上行军打仗时,能安抚勉励当地百姓,并且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捐献给军队。 |
B.当高祖责备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产时,萧何趁机向皇帝提出把上林苑让给百姓耕种的请求。 |
C.高祖对萧何为民请求上林苑之事很不高兴,拘禁了萧何,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王卫尉的劝说释放了萧何。 |
D.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视,当问及谁可接替萧何的位置时,他对孝惠帝把曹参作为人选表示同意。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2)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3)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堂房(亲属) |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时日 |
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 |
D.以时视事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2)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课内文言语段阅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技盖至此乎④依乎天理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 D.视为止,行为迟
(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5)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6)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然 A.虽然,每至于族() B.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族 A.每至于族() B.族疱月更刀()
(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4)天涯霜雪霁寒宵()
(5)罾何为兮木上()
(6)吴楚东南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