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回答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
(1)常有高原长啸,属引凄异 ( ) (2)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猛浪若奔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C.每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两文中分别表现作者对山水景色热爱的句子是 和 。总结三峡或富春江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对“病”字有如下解释:①担忧:郑人~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②困苦;困乏:则久已~矣。(《捕蛇者说》)③缺点;错误:毛~、语~。④祸害;损害:祸国~民。⑤责备;不满:世人~之。请为“今日病矣”一句中的“病”选择恰当的义项。
翻译下列句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你知道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理解。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人有涉江者涉:搭船渡过 |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
C.如是再啮如:如果 |
D.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推断 |
选出下列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沿河求之 |
C.然则天下之事 | D.果得之于数里外 |
翻译下面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
在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乙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划线的字。
(1)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郑人有欲买履者/楚人有涉江者 |
B.而置之其坐 /反归取之 |
C.先自度其足/遽契其舟 |
D.而忘操之/而剑不行 |
翻译下面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是吾剑之所从坠。
两则寓言内容不同,写法也有区别。《郑人买履》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出郑人的心理;而《刻舟求剑》则通过对楚人的、描写,表现他的。
《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编写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