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涉江者涉:搭船渡过 |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
C.如是再啮如:如果 |
D.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推断 |
选出下列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沿河求之 |
C.然则天下之事 | D.果得之于数里外 |
翻译下面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剑的,若十年后他再来寻找,那么他可
在哪里找到他的剑呢?请结合从乙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说明理由。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出自本文。(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文言文阅读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 | B.其夫呓语(yì) |
C.许许声(hǔ) | D.几欲先走 (jǐ)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会( )宾客大宴②但( )闻
③众妙毕( )备④两股( )战战翻译下列句子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文章中二、三、四自然段各有一处描写听众的反应,这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的首尾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目的是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12分)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会天大雨( ) (2)今亡亦死( )
(3)宜多应者( ) (4)或以为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下苦秦久矣。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
(3)意暇甚()(4)一狼洞其中()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
告诉“人”什么呢?(3分)
我认为: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孙权劝学》)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5)其一犬坐于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