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仙(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B.任重而道远 |
C.拔山倒树而来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急)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普少习吏事 ()②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 ()④他日补缀旧纸()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跪而拾之以归 |
B.太祖亟见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
C.普又以其人奏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臣以尚急于弹雀 |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翻译下列句子。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4分)
【甲】活板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梦溪笔谈》)
【乙】石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注】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雉尾挹之: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 B.持就火炀之 |
C.瞬息可就: | D.若止印三二本 |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二项。()
A.篛篷覆之\以手拂之 |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跪而拾之以归 |
C.其印自落\其真无马邪 | D.不以木为之者\通计一舟,为人五 |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这段文字中有哪些短语突出了“活板”的“活”这个主要特征?请摘出来,并且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
《梦溪笔谈·石油》中作者认为石油有什么作用,它相比松木有哪些优越性?。
沈括是世界上发现和记录石油的第一人,而他对活板印刷的介绍,也使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高超的智慧,那么从【甲】文和【乙】文的介绍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4分) ( ) ( )
A.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B.至则无可用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 |
C.蔽林间窥之坐窥井邑(《黄鹤楼》) |
D.益习其声稍近益狎 |
E.尽其肉,乃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甲】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③吠(fèi):狗叫。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诎右臂支船()②尝贻余核舟一()
③凿木人长寸许()④予不能悉记()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
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绝(《三峡》) |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
D.持就火炀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 |
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
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2分)。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