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12分
童 趣
沈复(清)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将答案填在括号内。
(1)徐喷以烟。 徐(   )(2) 项为之强。强(   )
翻译下列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树”是指___________。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实为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平常之事,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①曰:“有鸟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处士④六,而邦大治。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释】①隐:有所暗指的话,也指谜语。②阜:土山。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④处士:隐居的贤人。
解释上文中划线词。(4分)
(1)止( ) (2)举(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翅膀没有生长,不会飞也不会叫,这只鸟叫什么?
B.三年不长翅膀,不愿意飞也不愿意叫,这是什么鸟呢?
C.三年不挥翅膀,不学飞也不叫,这只鸟为什么出名呢?
D.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呢?

后人由楚庄王的这段故事,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2分)
楚庄王是否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请简述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2)相与前()
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ƒ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有所览辄省记。
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①缉:装饰边沿。②鬻:卖。
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郑人有欲买者()(2)曰()
(3)木兰之柜()(4)缉翡翠()
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为木兰之柜

翻译句子。4分
(1)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由乙文的内容可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你从该寓言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