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9小题,40分)
陈家祠堂
①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整个祠堂共有九座厅堂,其中各种各样的装饰随处可见。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②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书院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木雕艺术。首进头门梁架上雕的“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就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难分的情景。
③陈氏书院坐北朝南,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又有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④陈家祠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陈家祠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可以说,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不愧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都反映出陈家祠的装饰精巧。
B.陈家祠堂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精华,历代都被称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C.陈家祠屋顶上的陶塑瓦脊气势恢宏,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D.大型砖雕的画面内容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类型。

第②③段分别从陈家祠的                              方面介绍陈家祠,为了说明陈家祠的特点,第②③段画线句子分别用了                        的说明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3)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4)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支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文段写了什么事情?
文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
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文中可以看出,双喜具有什么品格?在这群孩子中他处于什么地位?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趣?
带点的句子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品格?

我的小学生活
(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2)先说打架。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
(3)再说逃学。夏天很热,太阳黄黄地晃眼,我就逃学,去稻田里掏螃蟹。那时候田里螃蟹很多,田埂边有蟹洞,只要看洞口的泥土颜色是不是新鲜就知道里面有没有螃蟹了,我钓鱼不行,掏螃蟹还是很得手的,没用多少时间,就掏了一串,怕也有十几只吧,然后就摆渡过了四叉河,走一个多小时,到泰南镇上玩,中午没饭吃,当然也不可能有零花钱,就拿一串螃蟹换两个烧饼,算是午餐。这事父母不知道,还以为我上学读书了,后来校长家访告了状,不过,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连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念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很好。
(4)偷书看也是在小学的事。因为家贫,除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连一张纸片都没有,而我家的邻居是个地主,老太太嘴巴很啰嗦,老头比较严肃,却有一点书生气,他们的两个儿子是村里仅有的读书人,家里就有不少的古书,我在他家玩耍时看见,出于好奇,就拿(偷)了一本《列国志演义》回家看,小学的我居然也把这本书生吞活剥地啃完了,而且啃得津津有味,其实这也是我生平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
(5)有了第一次偷书看的“乐趣”,后面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时的农家孩子是不可能不干活的,我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出门,主要是挑草沤肥什么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家里看书,晚上是早早就睡觉的,因为连煤油灯也是要节省了用的,可是对偷来的书又急不可耐地想看,便动了个坏主意——我的课桌很破很旧,桌面蛀蚀不堪,我就用小刀剐了一个洞,是上课时装着听课的样子,实际上在偷偷地看书,所幸的是老师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哪个同学打小报告。于是我在邻居家偷了一本看完了还回去,然后再偷一本——始终只拿一本,所以老先生一直没有发觉……
(6)小学的生活无疑是贫苦而单纯的,但并不觉得乏味,即便穷,也过得无忧无虑,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一次父亲给人家装豆饼(做肥料),我剥了一块啃了吃,那个香啊,至今还在口舌盘旋……
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第四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生吞活剥:
②津津有味:
本文围绕“我的小学”生活,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请加以概括。


第三段写到作者小时候逃学去掏螃蟹,家长为什么没有责备他?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为什么“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本文写到作者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列国志演义》引发了他的文学爱好。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吗?书名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记得它?
作品名:
记得的原因:

在回忆小时候的几件事里,重点写了“偷”书看书这件事。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偷”书看了,假如作者此时来到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世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公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按划线句子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用着重号圈划出朗读重音)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用/线划出朗读的节奏)
在最后一节中找出能反映韩麦尔先生心理活动的词语:
为什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沥青阻尼片
①2013年3月,央视质量报告节目曝光了三大豪华车品牌使用释放有毒多环芳烃气体的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事件,引起了国人对汽车产品质量的广泛关注。
②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着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是为了起到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阻尼作用。所有小轿车里都安装有阻尼片,如奔驰、宝马等品牌汽车。此外,航天飞行器、飞机等其他需要减震降噪的机械也会用到阻尼片。
③沥青是指煤焦油或石油提炼后产生的残渣,因含有多环芳烃及硫、酚等多种对有害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在1976年就将煤焦油沥青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④在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汽车阻尼片一般都使用高分子树脂材料或者橡胶材料。作为原材料,高分子树脂和橡胶都不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使用这两种原材料制作的阻尼片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具有优良的减振降噪性、耐热性、耐寒性、防老性和极强的粘接性。 对人体皮肤无任何刺激作用,对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无腐蚀作用。
⑤而在中国则存在用沥青制作的阻尼片。这种阻尼片会持续散发臭味,导致车内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以一辆车为例,需要贴这种阻尼片的部位有八到十二处,其中大多位于封闭的汽车驾驶室内,总面积约3平方米,沥青的总用量大约为十公斤。由于太阳暴晒及发动机散热,紧贴钢板的沥青阻尼片因受热极易分解释放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释放过程。
⑥多环芳烃中间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苯并芘。这是一种突变原,是一种致癌的、脂溶性比较强的物质。这种物质被吸入到人体内,可以停留在肺的粘膜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可能发生细胞变异,这种变异到最后会产生一些阴影或者肿瘤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产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⑦有专家指出,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进口品牌车国产后,之所以采用沥青而不采用树脂、橡胶等环保材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使用沥青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央视质量报告节目写起?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在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汽车阻尼片一般都使用高分子树脂材料或者橡胶材料。”一句中加点的“一般”这个词语的作用。

第④段和第⑤段将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和中国使用的不同的汽车阻尼片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第五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结合本文内容,请你为国家质监总局提出两条解决本次央视质量报告节目所曝光问题的建议。

一个低智商的孩子
雁别翅
(1)四十多年前的一天,正在读读高二年级的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被学校聘请的一位心理学家叫到办公室。心理学家对他说:“琼尼,我看过了你各学科的成绩和各项体格检查,对于你各方面的情况我都仔细研究过了。  
(2)“我一直很用功的。”马汶插嘴道。  
(3)“问题就在这里,”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4)马汶立刻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过的。他们一直巴望我上大学。”   
(5)琼尼·马汶的爸爸是木匠,妈妈是家庭主妇。这对夫妇节衣缩食,一点一点地在存钱,他们是在为儿子上大学而作准备。这一点,马汶是最清楚不过的。
(6)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尽管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竞赛中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灰心。人的美好特质是多种多样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试验定夺?他始终相信在某一方面,他也许可以发挥他独有的、奇迹般的创造,一样可以使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可是既然父母希望他上大学,他就只好十分用功地去读那些他显得非常吃力的课程。
(7)心理学家用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肩膀,说:“人们的才能各种各样,琼尼,”他顿了一下,继续他的理论,“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  
(8)马汶从此再没去上学。
(9)那时城里活计难找。马汶找到一份替人整理园圃,修剪花草的活儿。他是个认真而又勤勉的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地研究那些花草,想它们怎样才能更美丽地装点人们的生活。他常常替人出主意,帮助人们把门前那点有限的空隙精心装点;他对颜色的搭配更是行家,经他布置的花圃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10)不久,顾主们开始注意到这小伙子的手艺,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11)一天,他凑巧进城,又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更凑巧的是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也许这就是机遇——马汶注意到有一块污泥浊水、满是垃圾的场地。作为一个园艺工个人,他似乎对这个地方更加敏感。于是,他走上前去,向参议员问道:“先生,你是否能答应我把这个垃圾场改为花园?”   
(12)参议员告诉他:“市政厅缺这笔钱。” 
(13)马汶说:“我不要钱,只要允许我办就行。”   
(14)这使参议员大为惊异——他从政以来,还不曾碰到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但是,他马上从这孩子热诚的表情中得知:这不是玩笑。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
(15)马汶走出市政厅大门时,满面春风:他有权清理这块被长期搁置的垃圾场地了。   
(16)当天下午,他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目的地。他的行动马上得到了知情者的有力支持——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了许多树苗;一些相熟的主顾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去剪玫瑰插枝;有的陌生人还提供了篱笆用料。这消息传到本城一家最大的家具厂,厂主立刻表示要免费承做公园里的条椅。   
(17)人们的热心相助更坚定了马汶的信心。他更勤劳地操作着,更精心地设计着。每天很早,人们便看到他那忙碌而敏捷的身影。不久,这块泥泞的污秽场地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它们安家。
(18)这一下,全城的人都在谈论,说一个年轻人办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个小小的公园又是一个生动的展览橱窗,人们凭它看到了琼尼·马汶的才干,一致公认他是一个天才的风景园艺家。  
(19)现在的马汶已经是加拿大知名的风景园艺家。虽然至今他也没学会说法国语,也不懂拉丁文,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色彩和园艺是他的特长。他使他已年迈的父母感到了骄傲,这不光是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且因为他能把人们的住处弄得无比舒适、漂亮——他工作到哪里,就把美带到哪里!
(选自《品读》2012.10.总478期)
除了智商低的遗憾以外,文中的马汶拥有哪些长处?


请概括(5)(6)两段的内容,说说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2)一天,他凑巧进城,又凑巧来到市政厅后面,更凑巧的是一位市政参议员就在他眼前不远处。

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2)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悦耳的歌声——因为马汶也没有忘记给它们安家。

从马汶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的最大的启迪是什么?它让你由此而产生了哪些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