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杨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五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
B.师铎遣使趣彦过江趣:催促 |
C.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
D.薄暮乃返薄:迫近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 )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余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待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洪应明)《菜根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豪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抵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上元二年,勃往交阯省父,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上》)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坐:牵连 |
B.事发,当诛,会赦除名当:应当,应该 |
C.高宗览之览:阅读 |
D.据此,是交构之渐交构:构陷,陷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诸王斗鸡反欲斗两主 |
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门虽设而常关 |
C.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D.惧又事泄,乃杀达以塞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下列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好友杜易简所赞赏。 |
B.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阯,后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堕水而亡。 |
C.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杀。 |
D.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伯由于浮躁浅露,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经是万幸了。 |
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2)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陈豨反,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②,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①虫出:这里用齐桓公死不能下葬以至尸体生蛆的典故表达死而不能下葬之意。②髡kūn:剃掉头发;钳:颈上带着刑具。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罢敝:疲劳困苦 |
B.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坐:因为 |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
D.王长者,不倍德。倍:违背、背叛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距关,毋纳诸侯 |
B.复召以为云中守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C.午言之赵王张敖愿大王少假借之 |
D.卒私相与谋弑上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柯 |
根据文意,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B.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C.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D.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古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坐姿一般很端正,而“箕踞”是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B.古代的等级制度是比较森严的,子杀父、臣杀君则被称为"弑"。 |
C.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赵王很欣赏他的才能。 |
B.刘邦无礼谩骂赵王张敖,张敖的臣子赵午贯高等私下密谋刺杀刘邦,事情被发现,赵王受到牵连,田叔等人自愿陪赵王到长安。 |
C.孟舒主动率疲惫的士兵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虽然失败了,部下死了数百人,田叔认为责任不在他。 |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土卒。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主其城门 主:掌管 |
B.更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
C.何移之速也 移:变化 |
D.相与之久也 与:结交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组是()
A.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 /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 /故哭耳。 |
B.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 /与往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 /故哭耳。 |
C.臣 /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故哭耳。 |
D.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 /臣子与往 /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
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爱,而所诛者皆平素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素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相:做……丞相 |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略:夺取 |
C.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窘:受困,窘迫 |
D.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趣:同“促”,催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B.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爱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C.为其功多,故不忍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于是上乃置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
以下是对此文言选段内容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找人刺杀秦王,替韩报仇。 |
B.张良起初打算投奔楚假王景驹,后来得遇刘邦,于是跟从了刘邦,正所谓良臣得遇明主,为后来的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
C.因为雍齿是除张良、萧何等人外刘邦最信任的臣子,所以先从他入手用以平息众将的怨恨。 |
D.从这段内容看来,张良确实精通兵法,善于谋划,巧妙进谏,深得刘邦信任,得封留侯在情理之中。 |
文言翻译。
(1)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素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3)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