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3)入则无法家          (4)自古所希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2)病复,则不可救矣

(1)国恒                 (2)河曲智叟以应

(1)则无敌国外患者       (2)君谓计将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甲文探讨了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毡罽,业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忠烈武勇,有智 谋:谋略

B.

人多毡罽 服:名词作动词,穿

C.

挟纩 但:但是

D.

众皆感泣不肯 去:离开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3)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衾拥覆 以:用

B.

缀公卿后 之:助词,的

C.

今诸生学太学 于:在

D.

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

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

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

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

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特爱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履慢声,抑扬吟讽不绝。其后听之,则延笃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特爱之 重:______

②必履慢声 曳:______

其后听之 蹑: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②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 澈:穿透

B.

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

沙鸥翔 集:聚集

D.

庙堂之高 庙堂:朝廷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记而去 何陋

B.

其境过清 不物喜

C.

不可知真无马邪

D.

从者 学不思则罔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D.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E.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F.

译文:我经常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G.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H.

译文: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4)下列对文本赏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体一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记”可以用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

B.

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乙】“春和景明”写出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

C.

写景有特色。【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乙】写景多用四字句,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D.

情感各异。【甲】情景交融,景色虽然优美宁静,但作者难以排遣忧愁,一直沉浸在被贬的凄凉心境中。【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木兰诗》)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

勾践伐吴,吴败 三人行,必有我焉(《〈论语〉十二章》)

D.

女忘会稽耻邪 两狼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

[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

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