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郡守荐华为太常博士。迁长史兼中书郎。帝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帝甚异之。数岁,拜中书令。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及吴灭,进封为广武县侯,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拜右光禄大夫。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司马雅夜告华曰:“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匡朝廷,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雅怒曰:“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不顾而出。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晋书?张华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于周急,器识弘旷笃:忠实 |
B.帝甚异之异:认为……奇异 |
C.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谢:感谢 |
D.臣不爱死爱:吝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以华为度支尚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D.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
B.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 |
C.(司马雅)不顾而出 |
D.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华才干的一组是
①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②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 ③(华)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④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⑤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⑥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识优异渊博,辞藻温和华丽,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因此同郡卢钦、乡人刘放都很推崇他,陈留阮籍认为他有辅助帝王的才能。 |
B.张华才华横溢,记忆力强,过目成诵。晋武帝曾向他询问汉朝的宫室制度,他从容自如,对答如流;并且把画出的图样放在地上,令群臣注目,连武帝也为之惊异。 |
C.晋武帝谋划攻打吴国,张华不顾群臣反对表示赞成。进军之初未能取得胜利,贾充等人要求诛杀张华以谢天下,武帝因喜爱张华而主动替他承担了责任。 |
D.赵王伦、孙秀打算篡夺帝位,派人拉拢张华,张华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果断予以拒绝。于是被逮捕杀害并诛杀三族,朝廷内外都对他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 |
将下列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中:射中 |
B.朔绐驺硃儒绐:欺骗 |
C.自街鬻者以千数数:计算 |
D.朔中之,臣榜百榜:用板子打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 |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杀若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田皆不登登:(谷物)成熟,引申为“收成” |
B.躬自抚循劳来来:回来的灾民 |
C.朝廷方更化立法法:王安石的变法 |
D.今乃于此托于彼今:现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金石之坚②不若长安君之甚 |
B.①皆争出谷以佐官②越国以鄙远 |
C.①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D.①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知命”的一组是( )
①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③自莘老之至,……出于至诚
④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⑤又以其余暇,……又皆集于此亭
⑥物之有成必有坏,……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⑤⑥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文中可知,墨妙亭系莘老知湖州时所建,收藏湖州境内古代石刻,以求长存。 |
B.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因事来到湖州,莘老请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
C.“记”中借作者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
D.作者认为,尽管万物有成必有坏,但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译文:
(2)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
译文:
(3)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
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
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的器皿。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
(2)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3)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
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杀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