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公输》片段,完成小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黿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趁,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敝舆:破车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王吏:指楚王和楚王的官吏
C.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用来……的方法
D.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虽然如此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为何若人?
译句:这是什么样的人?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译句:公输盘九次采用了用机械攻城的巧妙战术。
C.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译句:这就好像是华丽的衣服同粗布短衣相比。
D.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句: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输》一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论辩的经过,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B.《公输》一文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了楚王。这表明对不义的战争,要敢于斗争。
D.《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刘表使刘备袭许(2)以威附(3)尚及兄熙辽东
下列句中划线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贤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长勺(《曹刿论战》)
C.莫不有求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箕畚运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诲知之乎:(2)吾日三吾身:
(3)知也:(4)温而知新:
下列句中划线的“为”与“仁以为己任”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之知之 B.项之强
C.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D.以虫蚁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亚运会即将在广州召开,让你选一句《论语》中的话作为欢迎标语,你将选哪一句,为什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惊疑,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阅读上文,填写下表。

表示时间词语

未几
既而

山市的变化阶段
初生阶段
发展阶段
阶段
消失阶段

解释下列划线词。
(1)近中无此禅院()(2)楼一座()
(3)如星点()(4)凭或立()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高睥睨——断壁残 B.相惊疑——瞻前
C.亿万计——一当十 D.人烟市——无忌惮

翻译下面句子。
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根据提示,写出奂山山市的鲜明特点。
(1)色彩艳丽:碧瓦飞甍。(2)规模宏大: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3):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4)形象逼真: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题目。(14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不可缺诚:
(4)亡天下卒:
与“渔人甚异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A.处处志之。
B.此乃朕之甲兵也。
C.具答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或史实当中获得的启示。(2分)

【古文阅读】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指泰山、衡山等中国名山。②霁:雨过天晴。
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妙用真人祠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B.日,天宇晴霁实欲界之仙都
C.哀转久无一乌
D.渔者歌曰不知其

下列“之”的意义或用法与“春冬之时”相同的一项是()

A.久不散 B.有丝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D.何陋

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甲乙两文都描写三峡之巫山,都写出了巫山的特点。为表现这一特点,甲文语句“”从侧面进行描写;乙文语句“”从正面进行描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