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身份证”。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只能靠文化来产生。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历届五年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
材料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实施上述举措的依据。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
运用经济常识,结合国内外因素,阐述实现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开车打电话、疲劳驾驶、超速超载、集体闯红灯、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谎言逼停高铁、航班……。有令不行、法律法规有空子就钻,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可怕的习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现象。然而有市民认为,对“习惯性违法”不必大惊小怪,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是小题大作。理由在于:
(1)“习惯性违法”的毕竟是少数人,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
(2)“习惯性违法”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小事,算不上真正的违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为之共同努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同样也是大家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结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强调“实干兴邦”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观点?
(2)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角度看,为什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确保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接受人民监督?
(2)我国的国家机构应该如何保证人民监督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