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上下滑的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让木块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数 |
水平板面 |
高度h/m |
水平距离s/m |
1 |
木 板 |
0.20 |
1.00 |
2 |
木 板 |
0.40 |
2.00 |
3 |
木 板 |
0.60 |
3.00 |
4 |
铺上棉布的板 |
0.20 |
0.50 |
5 |
铺上棉布的板 |
0.40 |
1.00 |
6 |
铺上棉布的板 |
0.60 |
1.50 |
(1)分析1、2、3次实验可得: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
(2)比较1与4,2与5,3与6次实验可得: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相同时,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与 有关;
(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如图所示,在胶卷盒中滴入几点酒精后密封,在下方电火花发生器产生电火花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 __,该过程模拟的是______(发电机/电动机/热机)的工作原理。
(2)图中燃料1与燃料2质量相同,水与油的质量相同,则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填写ABC字母符号);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实验(填写ABC字母符号).
用伏安法测量标有电压为2.5V的某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根据电路图完成图乙中实物连接;
(2)如图丙所示,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流表的读数为 A,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保留1位小数);
(3)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多次测量,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U—I关系图像(如图丁),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 .
(4)若将这样的两个小灯泡串联后接在电压为1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两个小灯泡的总电阻为 Ω.
(5)为测量待测电阻Rx阻值,甲同学设计了如图A所示电路(R为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他把缺少的步骤补全,并写出Rx的表达式.
实验步骤:A.按照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B.闭合S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C.表达式:Rx= (用已知物理量和测量出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6)为测量待测电阻Rx阻值,乙同学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电路,R0的阻值已知且电源电压不变,她能不能测出Rx的阻值?答: (填“能”或“不能”).因为 .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
(1))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有示数,约为电源电压,原因可能是 ;
(2)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 电流表的示数,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流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乙可以得出结论: ;
②上述实验中,小明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然后将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 V,然后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3)实验室提供了三个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A:“30Ω 2A”,B:“50Ω 1A”,C:“100Ω, 0.1A”,要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滑动变阻器 (填代号)
如甲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关系.
(2)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选填“A”或“B”)的动能,该动能是
由______能转化而来的.
(3)该实验中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 (选填 “碰前A”、“碰后A”、“碰前B”或“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 (选填“高
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4)若在实验中,由于木板较短,物体B碰后滑出木板,在不改变原有器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碰后物体B能始终在木板上滑行?方法是 .
(5)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6)这个实验中,利用 ___________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7)为了让质量不同的甲、乙两球获得相同的初速度,有同学认为可以不用让两球都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而是设计了如乙图装置,只要每次让两球压缩弹簧到同样的形变程度后自然释放即可.不考虑各种能量损耗,该方法 (合理/不合理).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第l 、2 、3 次实验装置分别如下图中的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
钩码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有用功 W 有/J |
测力计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
总功 W总/J |
机械效率 ( |
1 |
2 |
0.1 |
0.2 |
0.9 |
0.3 |
0.27 |
74.1% |
2 |
4 |
0.1 |
0.4 |
l.6 |
0.3 |
0.48 |
83.3% |
3 |
4 |
0.1 |
1.l |
0.5 |
0.55 |
(1)比较第1 次实验和第2 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2)第3 次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是 J,机械效率是 .
(3)第3 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 次实验多,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 (选填“增加”或“减小”).因而,由第2 、3 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
(4)综合上述结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大有用功, 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